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行者”池莉: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
舒晋瑜
①“我更喜欢独行,天生孤僻;更善于独自行走民间;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这样的方式使我成为我这样的作家。”此番“自白”,池莉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来来往往》上。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②有趣的是,像她这样一个“比较孤僻冷傲”的作家,作品偏偏很“热闹”,社会影响风生水起,尤其是《生活秀》: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那两年,池莉成为“空中飞人”,各种邀约不断。
③她自小起意当作家,三岁的理想就是写作,三十岁的理想还是写作,从没改变过,至今没有一字退稿、一篇压稿。不过,创作上的顺风顺水,无法抚平池莉心中的焦虑。她从小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听老师的,长大成名了,听社会潮流的,四处奔忙,顾此失彼。直到有一天,作家奈保尔笔下的“成名和逃离”击中她的内心,她突然清醒地认识到,应该懂得选择生活方式了!她要安稳,要妥帖,要能够生长新的思想与新的美丽。于是,池莉毅然动身回归自己——转身成了“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她搬家,种菜,步行,阅读,写作,听音乐,看影碟,少应酬,躲媒体。这一切对于盛名之下的她,想必需要决绝的勇气。而这也许正是她的宿命: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
④她常常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去接近、了解不同的人群,学习、思考和修正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健康洁净、从容精致的人,成为一个有能力感受与领悟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生命与写作共生,这是池莉此生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庆幸的是,作家的个性与反骨恰是职业的必需,也是越来越开放和进步的社会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池莉才获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
⑤从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九卷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创作脉络:第一个时期:28岁前后,青而不涩,充满激情,充满对成名的渴望,努力用文字表达生活的严酷,同时不掩饰自己对现实的模糊认知;第二个时期:30岁~45岁前后,熟而不透,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世界不断怀疑、颠覆、重构;第三个时期:45岁至今,透而不穿。她“叛逆”“自由”,疏离文坛但并非“看穿”而“遁入空门”。她待在暗处,把自己的视线调整到最清晰,静静地琢磨这个世界,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
⑥在新近创作的诗歌中,池莉写道:“所有山峰/都是我的亲戚/我潜伏在小草根部/认真成长/每天我都吞食泥土/那是因为没有其他方式走近你……”这首《坐在云端深处》,正是她走向大地的生命状态的写真。她说:“我相信,我的生命性质正如我的故乡和命运一样,先于我的存在而存在,早就隐藏在文字里。而我对于它的认识与服从,也一如认同我的故乡和命运。面善得无法陌生,亦无法选择。”池莉就是这样在理解生命,每一次裂变都可以发生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自己生命的本质生机勃发。
⑦在池莉看来,我们的文学,多少年多少代都喝着洋奶,除了吸取应有的营养之外,更养成了翻译思维、翻译文本和翻译语言的写作习惯,而专事表达我们本土的母语,明显缺乏文学原创力,这让她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哀伤。失去本民族的,必不是全世界的。当一个民族对自己进行客观的省视和真实的表达时,这其中必定含有人类共同的生命情怀和普世价值。她说,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理想,默默地静静地努力去做,这就是自己的写作生活。
(选自201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池莉喜欢独行,天生孤僻,善于独自行走民间,乐于和陌生人交往聊天。直至今日,她依旧独来独往。 |
B.性格“比较孤僻冷傲”的池莉,参与社会活动却很多,各种邀约不断,她的作品表现的内容都很“热闹”。 |
C.池莉的理想是写作,从没改变过,创作上非常顺利。找到一个“隐身洞穴”,写作并远行,是她的宿命。 |
D.池莉独自背着行囊去行走,是想“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客观、善于理性与感性的人”。这也是她想要的和正在坚持的生活方式。 |
E.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创作的三个阶段:青而不涩、熟而不透、透而不穿。她正尝试抵达文学表达的本质。文章列举新近出版的《池莉经典文集》和池莉新近创作的诗歌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文章多次写池莉的理想,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6分)
答: 池莉为什么反对我们的文学长期“喝洋奶”?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选自[英]劳伦斯《鸟啼》)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①慰藉 ()②笨拙()③苍穹()第一节描写的画面富有视觉冲击力,哪些词语(或短语)的运用具有这样的效果?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一句写得形象而生动,请简要分析。
选文部分写出了鸟啼声怎样的变化?描写这样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但欧阳修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蛤蟆,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
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水波卖牛
朱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
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新白领正在叩响新城市的旧城门
严辉文
①最近,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调研报告《困境与行动: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生产体制”的碰撞》。课题组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生存状况做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行动取向格外突出,表现为更频繁地参与维权行动、更为主动地进行劳资博弈。
②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问题是一个绕不过的社会问题。而如今随着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守田园,新一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传统城市在城市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必然面临着真正的城市化转型难题。
③这一次的课题研究,更为准确全面地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脸谱——他们从根本上是疏远农村,亲近城市的;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与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均已不同于老一代,正面临着一个重新建构的新机遇。新生代农民工更为现代,他们甚至自认就是城市新白领。在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在思维方式、透支消费、工资福利期望值、介入劳资争议等方面,他们与城市年轻人已经同质化。准确地说,这一批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农皮城心”的城市人,已经不能或者不愿回到农村,他们早已用新城市人的行为方式叩响着旧城市闭锁的城门。
④显然现在最大的麻烦是,城市管理体制仍然沿袭的是旧理念。在当下中国,任何一个口里念叨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城市,都不恰当地安装着一个无形的旧城门。在这个旧城门的荫庇之下,企业方面可能也最愿意沿袭针对老一代农民工曾经十分奏效的“工厂权威管理体制”,认为农民工工资可以开得更低,生活条件可以更马虎,文化生活与劳动权利可以付之阙如。而相应的,城市管理者们,仍然将这批从心理上早已疏远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也最乐于用老土的户籍管理措施、城乡差别观念来对待他们,这种只接纳劳动不接纳劳动者的状况,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之痛,最终也可能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⑤新白领已经叩响了新城市的旧城门,如何真正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在前述调研报告中,专家们已经给出了权威答案: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公民与社区公民身份。“企业公民”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劳动者,而且还享有公民权利,有权就自己的工资、工作条件和其他相关问题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权按照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对工资进行集体议价协商。“社区公民”身份主要指他们有权享受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这包括农民工及其子女有权在城市中平等地享受包括教育、医疗、住宅等在内的各种公共服务。总之一句话,如今你还拿新生代农民工当农民工,你就错了,因为他们早已是新产业工人、新白领、新城市人。
(节选自2012年8月22日《中国青年报》)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课题研究全面地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脸谱。请概括“新脸谱”的特点。
“新白领正在叩响新城市的旧城门”,如何真正接纳新生代农民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尾巴
刘万里
龚甲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
那天,大领导来单位视察,领导见了大领导立即变脸,面带笑容(领导在单位从不见笑的),点头哈腰,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领导身后露出一条尾巴,轻轻地在左右摇摆。龚甲就站在领导身后,那条尾巴就在他面前晃动,他以为是幻觉,自己眼花了,使劲掐了自己一下,领导确实长了一条尾巴。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是怀疑自己在做梦,揉了揉眼睛,睁开眼再一看,领导的尾巴却不见了。
龚甲回到自己的住处,精神有点恍惚,领导怎么会长了一条尾巴呢?龚甲仔细把前后经过回忆了一下,最后确定的是领导确实长有一条尾巴。
龚甲是心里憋不住事的人,这个秘密在心里憋了三天,憋得他心里难受。
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下班后龚甲把同事拉到一家饭店说。
“不可能。”同事说。
“真的,千真万确,这种事我能随便开玩笑吗?”
同事半信半疑。
第二天都在传言,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不过在传播前都要加上,这是龚甲说的,这样就可把责任推开了。
消息很快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了。
人们都在等待一场好戏看。
这天终于来了,领导叫龚甲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龚甲战战兢兢来到领导办公室,等待一场痛骂。
领导面带笑容,给龚甲倒了一杯水,“别站着,坐吧。最近工作上有没有啥困难?”
龚甲接过水,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上,“没有……都好着呢。”
领导笑着说:“最近单位都在议论什么?”
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领导知道了一切,“都怪我胡言乱语……”
“过去的一切都不要提了,”领导摆了摆手,“我现在准备提拔你为办公室主任,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龚甲看领导不是在开玩笑,“领导不愧是好领导。”
龚甲没有受批评,反而升了官,谣言不攻自破。
同事不甘心,见了龚甲又问:“领导是不是长了尾巴?你是不是抓住了领导的尾巴?”
龚甲四周看了看,低声说:“领导怎会长尾巴呢?不要乱说。”
同事无趣地走了。
龚甲每天跟在领导后边,吃香的喝辣的。有人找领导办事,就找龚甲,当然都不是空手,龚甲深深体会到了当官的好处,吃喝不花钱,随便滥用公车,找个理由就出国。
夜深人静,领导的尾巴老是在他眼前晃动,龚甲伸手一摸,啥都没有。他把那天的情景再回忆了一下,那天他确实看到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但是,他跟了领导这么久,一直没有发现领导有尾巴,慢慢地他就明白了,那天他出现了幻觉,领导根本没有尾巴。
一天,龚甲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他忘了敲门,领导正在站着接电话,领导没有发现龚甲进来了,领导点头哈腰,“市长,请放心……好……好……”龚甲大吃一惊,领导身后长出了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尾巴又粗又长,左右在摇摆。龚甲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花眼,伸出手摸了摸尾巴,突然尾巴像条鞭子,狠狠抽了龚甲一下,龚甲痛得叫了一声。
领导放下电话,盯着龚甲说:“进来也不敲门,想抓我的尾巴?”
龚甲摸着脸说,“我怎敢抓领导的尾巴?我啥都没看见。”
领导皮笑肉不笑地呵呵一笑。
龚甲无意地瞅了瞅领导,领导那条尾巴不见了。
龚甲晚上又做梦,梦见了领导,领导那条尾巴像条长蛇在追赶龚甲,龚甲跑的筋疲力尽,前面是万丈深渊,一无路可逃,尾巴嗖嗖地追上他,缠住龚甲。尾巴扬起来,变成了一条蛇,那是领导的脸,领导说:“在兽城,贪官都有尾巴,贪的越多,尾巴就越长越粗……”
龚甲一下惊醒了,他摸了摸屁股,大吃一惊,自己也长了一条小小的尾巴。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龚甲的形象特点。
小说两次写到龚甲看到领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以“尾巴”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