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人迷了。”然而,"18世纪末起,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益平衡思想 | B.民主共和思想 |
C.民族平等思想 | D.主权在民思想 |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形成的主要动因是
A.新航路开辟 | B.早期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的进行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加强 | B.宗法制发展 |
C.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 D.中央集权加强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根本问题之所在。”下列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 B.行省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