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十六世纪中期,明朝思想家何心隐说:“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200年后,英国学者乔赛亚•蔡尔德指出:“以余观之,商人,工人,与农人……实为一国之精华……”。
材料二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地总结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学者对社会成员分类的标准,比较两位学者观点的不同,结合所学阐释不同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中“革命动力”的划分标准。结合所学,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概括指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20世纪50年代消失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中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人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应该如何是好呢?保存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对此,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依靠帝室的神圣尊严,断然推翻旧政府。——福泽谕吉
(1)上述材料中“守旧衰老的政府”、“帝室”分别指的是什么政府?
(2)明治维新时,“帝室的神圣尊严”是怎样被强化的?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3)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中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
全胜 |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
败北 |
58次 |
3次 |
4次 |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