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分别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3)材料三中,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 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