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后,科研人员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下图为某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应先将各组试管淀粉酶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与淀粉混合 |
B.pH为3和9的两只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
D.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 |
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 |
B.消费者 |
C.分解者 |
D.不能确定 |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发生更替 |
C.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经过为:祼岩→苔藓→地衣→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下图分别表示a、b两个种群随时间推移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两者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 B.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共生、捕食 | D.捕食、竞争、共生 |
下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
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