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以洋葱为材料的实验,实验结果预测合理的是
A.用洋葱管状叶提取与分离叶绿体色素,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 |
B.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时,可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增大 |
C.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 |
D.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可做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
选择30只生理状况大致相同的健康成年小白鼠,测定鼠单位时间耗氧量的平均值,以代表鼠的物质代谢强度,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做如下处理:
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小白鼠的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要增加下列哪项作为对照实验
A.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
B.既不切除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
C.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
D.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
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
B.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痛觉感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 |
C.受到刺激,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
C.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D.局麻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
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列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 “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A.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B.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C.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D.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