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某一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的20世纪早期一份报纸的一角,之所以能出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
A.学生的示威游行 | B.工人的广泛参与 |
C.商界的积极响应 | D.北洋政府主动配合 |
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 |
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 | B.不结盟政策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多边外交政策 |
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某一时期人民军队作战形势图,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意义在于
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
B.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C.战争形势出现了转折 |
D.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 |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一副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春联反映出
①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不够广泛深厚②普通农民的思想基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
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