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后的想法是()
| A.维新变法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民主共和 | D.民主、科学 |
《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圈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 A.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
| C.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 | B.恢复礼乐秩序 |
| C.建立教育体系 | D.加强中央集权 |
右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