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在1935年《论学校读经》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记得十七八年以前,内因袁世凯暴压后之反动,外因法兰西一派革命思想和英吉利一派自由主义渐在中国知识界中深入,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左倾,批评传统的文学,怀疑传统的伦理。这风气在当时先锋的重心固然是北京, ...”材料主要论及的是:( )
| A.辛亥革命的现代意义 | B.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
| C.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D.五四运动的文化内涵 |
宋代,对刻印无价值的书用“殃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树和枣树。这表明宋代:( )
|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 B.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
| C.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
| D.刻书风行一时 |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落后于西方 |
| B.南怀仁是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使者 |
| C.康熙帝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的先进科技 |
| 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
“尧舜之道无他,耕耨是也,桑蚕是也,鸡豚狗彘是也。”下列观点与本材料作者观点相似的是:( )
| A.“克己复礼” |
| B.“穿衣吃饭,即是伦理” |
| 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
| D.“存天理,灭人欲”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心学强调的是“心外无物”说的是:( )
| A.人的心外不存在任何事物 | B.不了解的事物不存在于人的心中 |
| C.事物不是存在于人的心中 | D.不能把任何事物放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