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 |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
C.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
D.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A.19世纪后半期 | B.17世纪后半期 |
C.18世纪60年代 | D.20世纪中叶 |
晚年的牛顿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认为“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这说明
A.牛顿毕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
B.牛顿晚年否定了自己所发展的科学 |
C.牛顿受时代的限制也有其局限性 |
D.牛顿真实地目的是用科学战胜神学 |
为了更好理解“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一问题,曾明同学制作表格对二者的内容加以比较。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A |
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 |
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
B |
要求简化宗教仪式,进行宗教改革 |
主张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停止宗教改革 |
C |
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 |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 |
D |
对人的崇拜 |
对理性的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