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一名记者分别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中国,发出了以下四个报道,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 B.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
C.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安然无恙 | D.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
在20世纪初的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作者说这番话主要是由于
A.《南京条约》签订 | B.《尼布楚条约》签订 |
C.《马关条约》签订 | D.《辛丑条约》签订 |
下列货币中,哪个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 B.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
C.中西方人种差异 | D.中国文人的偏见 |
鲁迅认为明朝小说有两大主题,其中之一是讲神魔之争,下列小说中讲神魔之争的是
A.《三国演义》 | B.《水浒传》 | C.《西游记》 | D.《红楼梦》 |
民生问题一般指百姓的生存、生计问题。中国古代史上也曾出现一些重视民生问题的贤明君主,下列人物属于这一类的是
A.商纣王 | B.秦始皇 | C.隋炀帝 | D.唐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