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三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很多西方人反思美式自由市场主义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制《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2008年10月17日,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在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已告售罄。“连银行家和经理们也开始读《资本论》”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说,“马克思主义绝对火。现在,马克思又成为了时尚。”
——2008年10月18日《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原因。(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所说“特殊的运动规律”是指哪个理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论述这一理论的著作。(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个半世纪后马克思主义“又成为了时尚”的原因,你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怎样的科学态度。(2分)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58-1962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之后为什么又有大幅度回升?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⑵造成1966-1980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长期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党和国家是怎样改变这一现状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多角度地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角度二;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分)
(3)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 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西方文明史》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因素。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8 分)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吏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一: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行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二: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世界市场 工业文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1)“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