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实践证明,牢记“赶考”告诫,保持“赶考”心态,发扬“赶考”作风,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在西柏坡讲话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是什么意思?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开始“富起来”的分别是哪一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  从1949 年到现在,共和国走过了65年(截止到2014年)的风雨历程。在这65年的发展中,有成就有挫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第二阶段从1956 年到1966 年;第三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 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现在。
(2)材料二中所指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实现了哪些神奇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
(3)1976年以后到现在,党不断面临“新的赶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好成绩,试举一例加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新赶考”必须坚持一条怎样的赶考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中国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魔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奔走呼号,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形成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制,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即款之后,是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不仅结束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旧制度,而且带来了现代的共和民主新制度;也开辟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新纪元。
不管你支持还是反对辛亥革命,它已经发生了,并且已经造成了推翻清政府、终结中国的君主制度的事实。辛亥革命后尽管出现反复,但它确立的共和、民主和富强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也不可逆转。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中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笔谈》
材料三 所谓立宪(君主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觉醒)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哪一运动践行了魏源的这一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为使中国走上“共和、民主和富强“的发展道路提出了什么核心思想?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打出了怎样的旗号?
(4)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什么?并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料
推论
正确与否
(1)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材料中的言论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玄宗
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时代。

(3)
“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中李鸿章如此“伤感”的原因是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
“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马关条约》
材料表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5)
“自然界的美,大部分是由选择作用所致”。
——达尔文
否定了神学创世说,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
——1945年4月16日杜鲁门总统的谈话
材料表明的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一片繁荣。尽管如此,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等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有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欧各国为什么要走向联合?(1.5分)
(2)在材料二图1中找出美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分布在哪些时段。要反映图1的相关信息,还可用哪些形式?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对西欧发号施令。
(4)材料二中人物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首富与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1.5分)

专题复习是历史复习的常用方法。王老师在复习“中外历史上的改革”这一专题时,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
甲同学上台简介日本明治维新,他说:“推翻天皇统治以后,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废县置藩,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中国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快对外扩张,极大地增强了国力。”
(1)甲同学的这段话中有三处史实错误,请帮他找出并加以改正。(1.5分)
①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
(2)乙同学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进行了比较,请帮他填补完整,并指出还可从其他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5分)
背景: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发展受阻,但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内容:都涉及____________问题,但日本改革内容更全面。
影响:都是各自社会的转折点,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发生了根本变化;都加紧对外扩张,都保留了____________残余。
其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其重要原因。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有利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振兴,我们积极支持。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答记者问
(1)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请简要评价他。
(2)根据材料,概括两岸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的积极作用。
(3)你认为两岸同胞可以联合举办哪些活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