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
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 |
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 |
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
B.施伦特博士认为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
D.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生命形态不仅可以依靠太阳光为生,而且可以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 |
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万多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 |
C.35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 |
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6分)。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
(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 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 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 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 |
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
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最后一段强调“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针对什么情形而提出的?(4分)
根据文本内容,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4分)
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 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门为什么着重写"记忆"?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
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聊斋”“ 红楼”一脉相承?
王磊
“‘聊斋’‘红楼’一脉相承。”最近,一些广告人独门创意,让这句话在电视上滚动播出,“雷”倒了不少观众。圈里人都知道,这样拿“玄幻”说事,不是在议论两部名著的内容和风格,而是在打包推销两部新版古装电视剧。虽然有学者也曾考证出曹雪芹和蒲松龄的人生遭遇有几分类似,但要让观众对神鬼间的爱情与“红楼”里被现实撕裂的情爱关联起来,体味其中的“一脉相承”,真不是一件容易弄明白的事。或许事情本身就非常简单:只是冲“古典名著”四字,就当是“同类项”来“合并”,根本就没打算让你去深思深想,“雷”着你就行,谁信谁自己认!
有人说,电视剧营销本来就不在乎观众摸不摸得着头脑,关键是要“摸着”收视率。靠造话题搏出位的营销和包装手段,是电视剧拓展市场过程中正在形成的另类新传统——“一脉相承”的不是文脉,而是电视剧造势“拗造型”的滚滚“雷声”。
全国一年生产5000集电视剧,想让自己成为观众手里遥控器锁定的目标,不少电视剧在开拍之前就做足了功夫。回看新版《红楼梦》开机前新闻不断,选角、换导演、泄露定妆照,为的就是保持高调。开机前1年多,“红楼梦中人”选秀就拉开序幕。不仅分“黛玉专场”、“宝玉专场”、“宝钗专场”,还设了七八个大中城市的分赛区,赛程更是“赛区赛”晋级“全国赛”、“全国赛”迈向“巅峰决选”。40万人最终选出不到70人参演电视剧,这样的“淘宝”让电视剧还未开拍就“秀”出了商业味,为电视剧积攒了关注度。
相比《红楼梦》耗资巨大的选秀,在“全媒体时代”利用网络论坛打电视剧的“软广告”,则是更加有效的手段。一些电视剧从网络论坛红到荧屏,凭借话题取胜,直接催生了一批为电视剧造话题的“推手”。在论坛上发帖,引出“网友”讨论,不愁拉不起收视率。某电视制作机构在营销方案中透露,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娱乐论坛,甚至财经、社会、游戏板块的“灌水区”,都安排了“自己人”,专门为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发帖子。说说看点,扯扯八卦,甚至不惜遭人骂上传几张类似“蜘蛛精和猪八戒洗澡”的照片。话题正面反面侧面不论,“全面包围”只求能和观众多见面。今天混个眼熟,明天收视飘红。
“选秀”加上“推手”,这样的组合已经造就了太多的“芙蓉姐姐”和“凤姐”。电视剧搭上了“成名高速路上的奔驰”,也急速向炒作标题党靠拢——不求最美,但求最“雷”。上个月,电视剧论坛上风传一帖,标题为“投资2亿,章子怡、巩俐、周迅、汤唯、周润发、金城武主演”。一部电视剧怎样消化如此之多的大牌,又该卖多少钱一集?记者连忙点开标题,才看到帖子正文主演名单前有三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小字——“拟邀请”。投资方“诚实”地用一个“拟”字,给攒足了期待的观众讲了一个冷笑话。
不过,电视剧终究还得一集一集播,故事还得一个一个说。究竟品质如何,是不是有人把盒饭吹成“满汉全席”,观众看过之后一清二楚。电视剧是商品,推销包装本无可厚非,但名著毕竟蕴含着厚实的文化,改编玩“噱头”不能太过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怎么着也不能脸先着了泥地啊!
(2010.7.19《文汇报》)下列关于电视剧“推手”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剧推手为即将播出的电视剧造话题、发帖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造势”作用。 |
B.广告人即推手,他们在网上发帖,无意中引来了网友的热议,拉拢了观众。 |
C.推手面对观众的谩骂而无怨言,尽其所能地甚至是毫无原则地为投资者“雷”观众。 |
D.“‘聊斋’‘红楼’一脉相承”这句“软广告”“雷”倒了不少观众,催生了一批电视剧推手。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视剧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正在形成的另类新传统看重的是收视率,而忽视的是观众的感受。 |
B.电视剧是商品,推销包装电视剧无可厚非,但不要搞装腔作势式的“拟邀请”,不能走极端。 |
C.利用网络论坛打电视剧的“软广告”,电视剧才能从网络论坛红到荧屏,实现最大商业利益。 |
D.一些人为想“雷”倒观众而不在乎观众摸不摸得着头脑,利用多种炒作手段包装推销电视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对“‘聊斋’‘红楼’一脉相承”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作者认为名著毕竟蕴含着厚实的文化,玩“噱头”不能太过分。 |
B.电视剧包装得再好,质量不行也是枉然,电视剧收视率高的高低,往往是由质量决定的。 |
C.把新版《红楼梦》用于从40万人中选出不到70人参演电视剧的经费用于电视剧制作,该电视剧的收视率定会更高。 |
D.不求最美但求最“雷”,结果是“芙蓉姐姐”应运而生、众多“大牌”云集、观众大跌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