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本文有删节改动)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
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小说以“洗澡”为题有何作用?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4小题)。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
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毫无理由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
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
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
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
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盎然。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几次提及莎士比亚,说明了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传奇性和伟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比莎士比亚更多的辛酸。 |
B.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的方式纪念塞万提斯,说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 |
C.西班牙广场上白色的塞万提斯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暗笑,作者提及此处,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 |
D.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尽了磨难,然而也正是这些不幸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
E.本文通过对塞万提斯一生经历的概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本文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请简要概括塞万提斯哪些方面让人心疼?
答: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答:
②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答:联系全文谈一谈塞万提斯被后人敬仰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体会?请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技艺或手艺遗产,这类遗产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所以,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
②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遇到的困难是收徒,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不容易,让徒弟把手艺或技艺学到手更不容易,而徒弟学成后,能不能坚守岗位不改行,仍是未知数。这背后有一个生存问题,对任何一个传承人或手艺人来说,不仅要吃饱,还要能养家,这便是鲁迅说的“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一门技艺和手艺如果不能保证这三个条件,即使有再高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③生产性保护的提出给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指出了一条生路。绝大多数技艺或手艺都是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发展、流传下来的,没有社会性消费的支持,单靠生产者个人的喜好和钟爱,很难维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性保护固然不能走产业性开发的路子,不能损害传统技艺或手艺的核心价值,但也不能作茧自缚,单纯强调它的文化属性而否认它的商品属性。最近,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的办法,给很多有技艺或手艺但不懂营销也没有销售渠道的人搭建一个平台,扩大他们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喜欢“非遗”产品,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就很受传承人和手艺人欢迎。
④如今,人们对传统技艺和手艺的要求提高了,所以不仅要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还要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既然生产不自娱自乐,那么,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保留下来的技艺或手艺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精湛的水平?难道不是与消费者长期互动,水涨船高的结果吗?保护和创新不一定对立、矛盾,创新可以让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精致,更有品质,更符合当代的审美和时尚潮流。此外,还要有非常漂亮、容易让人动心的包装。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旅游市场中的产品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就不难得出结论。
⑤说到底,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非把更多年轻有为且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吸引过来不可。而吸引这些年轻人,不能全靠所谓献身文化事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看到,这些传统的技艺或手艺,同样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此外,留住年轻人,使他们安心于此,还要考虑如何给他们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身份,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实上,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通常采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因而很难纳入常规的社会评价体系,这对年轻的技艺传承人和手艺人不公平,往往导致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关于“生产性保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技艺或手艺的部分必须依托于传承人或手艺人才能存在并传承下去。 |
B.“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技艺传承人或手艺人通过生产来保护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C.“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社会性消费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或手艺在生产活动中发展、流传下来。 |
D.“生产性保护”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只注重产业开发,但也不能否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属性。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或手艺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 |
B.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政府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培育“非遗”技艺或手艺的生存土壤。 |
C.在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要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消费者长期互动,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技艺或手艺更有品质。 |
D.只要让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看到,传统的技艺或手艺能够给他们带来有尊严的生活,就能吸引他们投身于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技艺和手艺的活动中。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传承人或手艺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有人去而技艺或手艺失传的情况发生,因为很多传承人或手艺人很难收到将手艺或技艺传下去的徒弟。 |
B.北京市西城区采取的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家庭艺术馆来扩大“非遗”影响的办法,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完全可以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推广,这必将改变“非遗”传承的现状。 |
C.保护“非遗”,并不意味着对“非遗”不能有丝毫的改动,一方面要保护它的原汁原味,一方面要有创新和发展。 |
D.属于“非遗”的传统技艺或手艺,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来完成传承,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为其建立一套特殊的评价体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马约翰与清华体育
①从1914年到文革前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凡在清华读过书的学生都会在操场上看到一个惹人注意的身影,他金发黄眼、高鼻梁、深眼窝,脖子上扎着领结,下身无论冬夏都穿着一条短裤,他总是不停地奔跑并大声喊着:“干!干!干!’’他就是体育教授马约翰。
②马约翰在清华服务长达52年之久,一生从事他所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培养和造就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风气,树立了良好的体育传统,使清华体育长足发展。许多老师称他是学生健康的原动力,是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③他是清华体育的倡导者。过去,各大学都不设体育课,至今西方许多名牌大学亦没有体育课程。而清华却从建校初始就把体育课摆在重要位置。那时,清华全校的中国教师、外国教师和校长都因为学生不肯出运动,而主张采用强迫锻炼的方式: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钟,学校就将图书馆、教室、宿舍都锁起,让学生出活动,出玩。但有一些学生仍躲在树底下看书,马约翰就东跑西跑去说服他们,他要学生们主动、活泼、自由地玩儿,自己去活动。不会活动不会玩儿的,他就耐心教,渐渐地学生们习惯于体育活动,对他也有了很深的感情。清华体育的普及,都是由他倡导起的,学生们深受其益。
④马约翰认为体育能增进国人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有一次,他跟校长周诒春谈到“清华每年要送出一百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样一点,不能送去“东亚病夫”,若干年后,陈省身曾回忆到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⑤马约翰一向不把获得健康的肌体看作体育教育的主要的、唯一的目的,他认为“体育的功效,最重要在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在训练学校的体育代表时,他特别强调运动员的体育道德。他说:“球可输;运动道德可不能输。运动员不能说假话,不许欺骗,不许踢人、压人、打人。”当时华北各校,都愿意同清华比赛,通过这种具有良好体育风尚、秩序井然的比赛,各校成绩都提高了。
⑥马约翰不但是体育的实践者,而且有一整套的体育理论。早在1928年暑期,他就与学校其他体育教师举办过“清华暑假体育学校",结合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理论的研究。在从50年代到60年代这段时间里,他在多年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写出了多篇关于体育理论研究的文章,发表在《新体育》和《新清华》等报刊上。他还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论述,其中许多已经成为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例如“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泉"“体育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身心健康;因而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体育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美术、音乐等均有广泛的和内在的科学联系”等,这些名言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芒。
⑦马约翰热爱体育教育工作,只为了自己的信念,从不计较名誉、地位与得失。罗家伦做校长以后,他瞧不上体育,认为体育部还有教授,不成体统。于是他将马约翰降职降薪,改为教员。马约翰没有理睬他。对于罗家伦的这种做法,教授们都看不过去,劝马约翰辞职。马约翰婉谢了他们的好意。不久,他带了清华足球队到天津去参加华北足球赛,赢得了华北冠军。回校时,学生燃放爆竹,热烈地欢迎马约翰,把他从西校门抬了进。罗家伦一看体育也能为学校争光,马上就升他做了教授,恢复原职原薪,而且还送他一个银杯。马约翰对此却认为:“他们其实是完全不重视体育的。他们把体育只是当作一个沽名钓誉的工具,当做一块招牌。”
⑧马约翰经历了清华几个不同的时代,历尽艰难曲折,但始终勤勤恳恳、一心一意地工作在清华的岗位上,成为一名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同时,他还担任过国家运动队总教练、全国运动会总裁判等,他不仅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今日,马约翰先生的塑像耸立在西区体育馆南侧,只见他眼睛注视着前方的西大操场,露出慈祥的笑容,像是仍在关注着操场上正在锻炼的学子们。
(选自齐家莹《清华人物》,文章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约翰为清华体育事业奋斗52年,因为他的倡导,而有了清华体育运动的普及,他曾被称为清华生气勃勃的一个象征。 |
B.对不爱运动的学生,学校采用强迫的简单办法,马约翰则与此不同,他对体育样样精通,能够积极劝导,耐心教授。 |
C.学生把清华的体育馆与北大的胡适之相提并论,说明清华学生高度认同马约翰,认为马约翰的魅力与胡适之的魅力不相上下。 |
D.由于马约翰强调体育道德,华北各校都愿同清华竞技,成绩普遍提升,说明优秀的体育成绩主要于良好的体育道德。 |
E.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卓越的体育教育家的风采,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意。马约翰“受到清华师生的尊重,也受到了全国体育界的敬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文章第⑦段记述马约翰与罗家伦之间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马约翰在体育教育中给予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热爱体育事业,重视体育道德,致力于体育普及。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砍头、杀头……
何有才
夏日的余辉洒在翠绿的山坡上,远处的村庄已是炊烟袅袅,牛儿和墩儿正赶着牛走在回家的山道上。
“墩儿,下学期我要到县城读书去了。”
“咋的呢?”
牛儿说:“我爹说吴老师普通话不准,老说‘穿汤话’,怕误了我的前程,叫我转学,你和我一起走吗?”
“这,我得问问我爹。”墩儿答。
第二天早上,墩儿显得很忧伤,他说:“我爹说你爸是村长送得起,我妈还躺在床上生病,要我在本地发展。”
上学的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
初秋,牛儿和墩儿坐在县城东南火车站对面的小山坡上,孩子们的正前方,一列火车正冒着白烟,铁轨闪着青灰色的光。
“墩儿,我拉你城里,其实是让你也看看这火车。”
墩儿拍了一下牛儿的肩头,乐咪了眼说:“我晓得。牛儿,这火车行驶的声音,我觉得咋像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呢?”
牛儿细心地听了一会儿说:“咳!还真像,你真会形容。”
两个娃越捉摸越觉得乐,你拍一下我的屁股,我戳一下你的腋窝,“咯咯……”地笑着、搂着滚下了坡……
一天,山村的教室里,同学们表情严肃地听吴老师读报,报上讲,一列火车运送救灾粮去灾区,救命粮层层分发后,有的地方,农民却没有得到一颗粮,……不少官被撤了职,进了监。
吴老师的普通话虽不标准,但极富感情,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
同学们哈哈大笑。
“有哪个见过火车,能描述一下吗?”吴老师脸露微笑地问。
只见墩儿倏地站起,昂着头说:“我见过,火车像条龙,它启步由慢到快,轰鸣声真特别,砍头、杀头、砍头、杀头……叫个不停。”
孩子们听了既新奇,又羡慕,小脑袋直点。
“不要笑,墩儿说得很形象,这是火车在提醒人们,哪个人敢坑农、害农,是要犯杀头之罪的……。”吴老师说着,亲切地走到墩儿面前,摸摸他的头。
小伙伴为墩儿的精彩回答鼓起掌。
又一天,县城火车站,严老师班上的同学在站台上听站长讲安全,站长叫小学生放学过铁道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留心列车。
牛儿举手发言:“我们晓得,火车时吼着要砍头、杀头、砍头、杀头的,不当心,当然会掉脑壳的。”
同学们笑个不停。
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西装毕挺,留着分头的严老师先总结活动,后提高嗓门说:“……语言要规范,火车声只会是吭哧、吭哧、咔嚓、咔嚓、轰隆、轰隆……咋会是砍头、杀头呢?”严老师甩了一下散在前额上的亮发,略带磁性的嗓音中透出严厉:“动不动就砍头、杀头,哪有那么多要杀头的,不晓得想些啥?”
牛儿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得低下了头。
“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社会,没听说过吗?只要能挣钱,撑不死胆大的,只会饿死胆小的……有了文化,就会把知识变成钱,有了钱你就能穿皮鞋,不穿草鞋,家里就会有电视机、洗衣机,……你们要一门心思搞好学习,长大才有作为,今后出去,用不好的词就不要乱用,懂吗?”
牛儿一张脸胀得通红,似懂非懂。
二十多年后,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乔墩(墩儿)在一次山体滑坡大营救中,为了救出最后一个农民兄弟,不幸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当地人为乔县长塑了一尊雕像……。
数年后,市交通局长熊牛(牛儿)在工程发包过程中受贿数额过大,东窗事发被投进了监狱。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淳朴,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特定的环境,也告诉我们在农村大有作为。 |
B.牛儿的爹认为吴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怕误了牛儿的前程,叫他转到城里去上学,可见牛儿的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 |
C.“上学路上,两个娃再没说一句话”是因为墩儿说的他爹的一句话,暗含了牛儿的爸爸是贪官的意思,惹恼了牛儿。 |
D.二十多年后墩儿和牛儿的不同结局很难说和二十年前的事情有必然的联系,这二十年的事又没有交代,因此这篇小说很不成功。 |
E.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墩儿和牛儿的对比,吴老师和严老师的对比,墩儿的同学和牛儿的同学的对比等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不知有谁冒出一句:‘我没坐过火车,火车像黄牛那样叫吗?’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小伙伴们受到了感染,一个个小拳头握得紧紧的。
②牛儿的眼里泪花直闪,羞愧地低下了头。墩儿和牛儿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支持该活动。这几天,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摘编自2014年08月21日《中国青年报》)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规则非常简单,挑战者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 |
B.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发起了“冰桶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 |
C.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名人效应又带连锁反应,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名人的参与为ALS协会带了更多的捐款。 |
D.“渐冻人”病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只有2至5年,让世人对这种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介绍“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及起,指出了“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 |
B.③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 |
C.④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看,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
D.⑤段紧承④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是一场网络媚俗,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快速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 |
B.从“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看,它实则是以一种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尤其是名人,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 |
D.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类网络现象中的“刻奇”表现是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