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闰秒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当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或向后拨1秒。我国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基准实验室在北京时间2012年7月1日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了闰秒调整,出现了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表明

A.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B.地球自转速度减慢
C.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D.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此次闰秒调整前后一周内

A.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B.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C.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D.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此次闰秒调整时,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美国中部时间)的高中生可以看到

A.朝霞映湖 B.烈日炎炎 C.夕阳西下 D.星斗满天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甲图中PQ为晨昏线(且陆地地形较为平坦),乙图中的年径流量曲线图是从甲图中A、E两处测得的,读图回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北半球,PQ为昏线 B.该地位于南半球,PQ为晨线
C.PQ间的实际距离约为30Km D.图中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

关于图中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①流向为由E到A②流向为由A到E
③甲图所示季节该河流补给湖泊④甲图所示季节该湖泊补给河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三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

引起上图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图上陆地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下图,回答:

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下图是某处地层未曾倒置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①—④代表所在地层的成岩作用。回答:

下列关于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最正确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回答:
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

A.一百万分之一 B.一千万分之一
C.五百万分之一 D.五千万分之一

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

A.20厘米 B.40厘米 C.60厘米 D.80厘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