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战后土耳其大片领土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经过领导召开了全国护权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要求民族独立的纲领。成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建立土耳其国民军,担任总司令。与苏丹政府决裂,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了临时政府,凯末尔任临时总统。
⑤领导国民军赶走外国军队,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1923年,创建了人民共和党,同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请加以说明凯末尔当选为总统民主化改革的改革措施。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材料一

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材料二

为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期盼,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文件。如1982年发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1991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把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2016年制定《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推进"三权分置"改革;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3)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材料

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