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主题,收集了相关信息,并展开讨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信息1 “中粮集团”成立于1952年,原本履行国家赋予的专业化经营和行业性管理的双重职责,1999年以来进行了改制和重组,成为了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企业。经过10余年发展,该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被《财富》杂志列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信息2 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的施行,有利于我国制定和实施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信息3 2014年1月16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并施行《关于我省执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数额标准的意见》,明确江苏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具体执行标准。自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12月,有47名“老赖”因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信息4 2013年9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以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介入,转变政府作用,提高管理效能,让社会投资活力有效迸发。
(1)结合上述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材料二: 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来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如何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难题,人们期待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已成共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动员会,表达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远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永无与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诊断的依据。(12′)
材料一:
2014年11月份74个城市日空气质量分布:
浙江省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情况:
杭州2014年11月杭州空气质量指数:
注1:空气质量优(0—50),良(51—100),轻度污染(101-150),中度污染(151—200),重度污染(201—300),严重污染(大于300)
注2:2014年GDP增速中国7.7%、浙江省8.2%。
材料二:造成空气质量差因素主要有工业企业污染物,一些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缺乏,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密度高,人们生活中煤和油燃烧,车辆、船舶、飞机、汽车的尾气,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微粒、重金属等污染物,也是雾霾天气的元凶。
材料三: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上指出: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企业和消费”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
(3)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
2015年初,我国许多地区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雾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因预测未来三天空气重污染,某市政府于2015年1月26日下发《关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的通知》,依据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规定,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实施三级(黄色)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自24日零时开始,至重污染天气预警解除,在限行区域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用于特殊服务和民生服务的机动车不在限行之列。雾霾天气限行措施主要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目的。此次雾霾限行得到包括司机在内的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结合材,分析针对此次雾霾该市政府采取限行措施的哲学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构建合作共赢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大构想。
材料二:自2000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投入了大量的经济资源来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使得西部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打破国内东中西部之间梯度发展的格局,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又一次机遇。
结合以上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具有怎样的经济意义?
2015年3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阅读如下两会材料,回答相应问题。材料一201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摘要(部分)
2014 年成绩 |
2015 年目标 |
|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
7.4% |
7%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1322 万人 |
1000 万人以上 |
能耗强度下降 |
4.8% |
3.1% |
(1)材料一反映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重要问题?(6 分)
(2)在我国一些地方,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对稳增长、促进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心会影响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这些地方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顾虑,使节能减排工作陷入踯躅不前状态。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8 分)
材料二:2015 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 2022 年冬奥会申办工作。
(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二中所述举措的依据有哪些?(12 分)
材料三:近几年,我国的“两会”变得越来越开放,不仅向媒体开放,而且特意为民众开辟了互动空间,民
众对“两会”的参与度比以往提高不少。但与此同时,一些人有渠道不主动用、乱用渠道发泄私愤等不合理、不合法现象仍然部分存在。
(4)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两会”走向开放的意义,并谈谈我国民众应如何参与“两会”事务。(12 分)
(5)完成新一年的政府工作目标,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一,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主张的合理性。(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