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12日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请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 分)
材料二:《决定》指出,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强化“六种意识”,即方向意识、市场意识、系统意识、协调意识、攻坚意识、群众意识。坚持党的领导,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意识;要充分认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市场意识;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推进,这是系统意识;要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关系,做到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这是协同意识;要凝聚改革共识,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这是攻坚意识;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群众意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谈谈如何通过强化“六种意识”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10 分)
材料三:《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于是2013年12月7日,教育部高考改革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出台,并提出,“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和金钱,已经远远超过英语的实际效用,“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盛行。苦学英语十几载,为何还是听不懂、说不了?专家指出,必须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的原本定位,对英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弱化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强化英语语言教育功能。
(3)请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分析英语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材料一 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如实现“家电下乡”、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扩大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我国经济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9年上半年GDP增长为7.1%,有17个省市超过8%。为继续推动经济逆势上扬,2009年6月11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新的一年国家将继续实施以刺激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提升到45%左右。
材料二 2009年5月20日的《半岛晨报》发表的《十年来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一文指出: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降,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
(1)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2分)
(2)为保持经济持续上扬,你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如何调控?(12分)
材料一 2010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 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消费占上半年GDP增长贡献率为35.1%,固定资产形成59.1%,外需贡献率5.8%。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率高于消费率的惯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扩大消费的基础尚不牢固,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依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最终消费中,政府和企业消费贡献最大,居民消费贡献小的状况仍在继续。基于此,要使消费成为持续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还需要在消费能力、消费政策、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力。
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扩大消费,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福州从南宋开始就有了漆器,但陈旧的工艺影响了漆器业的进一步发展,早年为油漆匠的脱胎漆器创始人沈少安经过反复试验,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其后辈进一步进行改进,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当中去,在原有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兰等颜色,做出来的作品达到了华丽辉煌的效果。随后脱胎漆器作品还被选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金牌,声誉大振。
(2)材料二对我们发展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
材料三目前,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已相继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从业人员纷纷改行,原有艺人所剩无几,“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也已失传,再加上工艺复杂,流程多,市场狭小,假冒伪劣产品冲击,脱胎漆器面临灭绝的危机。
(3)根据材料三存在的问题,请你为如何保护脱胎漆器提出建议。
探究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上述内容后,决定开展“提高道德修养,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观点展示】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依靠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来推动,高中生当前的主要任务则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重在实践】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被无数道德模范感动着,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道德模范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
(2)为切实推动学习道德模范活动常态化,请你完成以下活动设计。
角度 |
实际行动 |
理论支撑 |
文化生活 |
2012年9月23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一位院士的最后时刻”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核试验基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一员,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他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毕生努力的目标。在他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把生命的全部献给祖国。这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它激励着无数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从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你对“马兰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基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