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哦,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
E.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
马相武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比如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的。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他当然是官方书法。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就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文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13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
D.民间书法,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
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
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
C.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退变成民间书法。 |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题,共6分)
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物典型
昊 鑫
人们总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失败毕竟不是人人都愿意看到的,没有人是冲着失败而活着的,也没有人说我就是为了失败来到世界上的。
黛玉的形象从美学角度来看,她只是一种能欣赏不能生存的美丽。追求美是对的,但实际上很多的女孩子身边有很好的男孩子,但她们却看不到,一直要追求感情上的浪漫,导致自己的失误。实际上,老百姓的一句话青年人往往忽视了,那就是:“居家过日子。”
这句话从浪漫走向实际。爱情往往给人以很美丽的光环,但是这个光环却往往害了人的一生,男女青年去追求这个光环的同时,恰恰中了它的计。一个人能脚踏实地地过日子,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光环后面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想对男女青年说的。“宝黛式的爱情”成功率到底有高,统计学还没有给出答案。
林黛玉在身体上弱不禁风,在生存观念上也是弱不禁风的,她的生存观念也同样要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最后惨败,不堪一击。
黛玉比宝钗缺少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条件,她自己的身体就不健康。而这种病态美,也导致了她心理上的缺陷。黛玉是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及至于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她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惜春说她:“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的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哪有多少是真的呢?”这里,惜春倒是看破了,可惜的是惜春她看得太破了,她走向了黛玉的反面,她对社会的真实性看得太透了,惜春是永远不会对任何男人有感情的,因为天下事哪样是真的呢!什么都假了,那只好到庙里去伴泥人去了。
林妹妹给人的形象是清纯而哀婉的。在大户人家眼中,破落人家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而她就是其中一个,她不但心胸不能比湘云,心计实力比不上宝钗,能力比不上探春,身体连惜春和迎春都赶不上,她本来有的一点地利也让宝钗给占去了,使得本来就很难生存的她,就更无法为实力派所代表的王夫人所容。她弱得可怜,才高而孤傲。她忽略了很多细节,她对宝玉身边的人如袭人,可以说重视程度不够。她没有像宝钗一样把握住自己的目标,她和宝玉把目标建立在了虚无缥缈上,她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宝玉与黛玉是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在平民中很难生存,因为他们清高。他们要么忘掉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要么被社会所吞噬,要么不被抄家像个寄生虫一样过一辈子。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他们也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只会愤世嫉俗,消亡自己。社会不会因为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改变轨迹。
自从《红楼梦》横空出世以来,黛玉就成为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她的评论多半是个“情”字,但是“情”的概念不是独立的。人都说钱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俗语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承担对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者写她,除了有对她的赞赏与同情以外,对她可能还赋予了另一种概念,和宝玉一样,黛玉的形象也有典型意义,这种意义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选自《中国作家》有删改) 下列选项中关于“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的身体和观念在与社会的抗争中均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最后必将惨败。 |
B.黛玉比宝钗缺少了一个最主要的生存条件——身体条件,她身体不健康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 |
C.林黛玉保持了人类最本质的天性,她对生活和爱情甚至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
D.黛玉和宝钗相比,她没有把握住自己的目标,才高不实用,她的心疑让她的担心成了真。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作者认为宝玉与黛玉是无用知识分子的典型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他们清高,总以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而自居。 |
B.他们的才华无用于社会。 |
C.他们的形象被赋予了典型意义,但这种意义是消极的。 |
D.他们没有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宝黛的爱情出发,作者提出“年轻人在感情上要从浪漫走向实际,想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就要脚踏实地地过日子”的观点。 |
B.年轻人在感情上如果只是追求浪漫,就会导致自己的失误。美丽的爱情光环,往往害了人的一生。 |
C.黛玉形象的消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黛玉是个幻想型的人,她对生活和爱情甚至生存都没有理性的认识。 |
D.贾宝玉和林黛玉只有提高反抗当时社会势力的能力,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题,共6分)
所谓名著,通常是指文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按哲人的说法,都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这些名著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作家、艺术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把他们所处时代的辉煌与罪恶,他们特有的情感体验,都深深地镌刻在文艺的纪念碑上了。因此,那个时代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远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因为曹雪芹以其如椽之笔,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兴衰,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深刻的生命体验,无与伦比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于是,《红楼梦》成了一座纪念碑,一座中国小说史乃至世界小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后人不仅从中得到了很多历史的、审美的认识,而且对它包含的文化意蕴,至今也说不尽,道不完。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他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政治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决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选自《重读名著》)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任何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
B.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作品,都对整个世界的辉煌与罪恶作出了深刻的反映。 |
C.凡是文学名著都必须表达出作者特有的情感体验和作者认识他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 |
D.任何一部文学名著都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 |
对于经典名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著“不可企及”的意思是说不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 |
B.名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筛选,是不朽的。 |
C.名著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
D.名著包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不是我们读上几遍就能品味完的。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名著需要重读,是和作品本身、读者阅历及文化历史发展有关系的。 |
B.“文革”期间,人们不正常的阅读心态夺去了多少名著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很多误解。 |
C.新时期阅读名著应该具有开放的、多向多元多层次的心态。 |
D.名著需要我们多看几遍,因为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北大代理校长时期的傅斯年
①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生。他对自己的先祖傅以渐当年不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反而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一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对投靠日本知识分子更是深恶痛绝。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傅斯年发表声明道:“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
②1945年11月,傅斯年抵达北平。他下飞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与伪北大的教员有无交往。陈回答说,仅限一些必要场合。傅不满道:“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当场表示伪校教职员坚决不予录用,不但不请他们任教,还要请司法部门将罪大恶极的儒林败类捉拿归案,严加惩处。
③北平的伪教员们私下联合起来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强烈要求北大录用。为此,伪北大教授容庚还发表了致傅斯年的“万言书”,进行辩护,以示抗议。对此,傅斯年毫不妥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声明,表示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北平保持一个干干净净的身子,正是非,辨忠奸”。最后,他说:“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
④就在傅斯年的声明刊出之时,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周作人自视为傅斯年的师辈人物,又同属“新文化运动”阵营中的盟友,遂理直气壮地致信傅斯年,让傅把他作为特殊人物予以照顾,还说:“你今日以为我伪,安知今后不有人以你为伪?”傅斯年看罢,当场把信拍在桌子上,大骂一声:“他妈的,青天白日旗还没落下,难道反了这些缩头乌龟王八蛋不成!”
⑤容庚见傅斯年毫无通融的余地,尾随傅斯年从北平到重庆,继续与傅理论。当容庚来到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找傅时,傅拍案而起,指着容的鼻子大骂曰:“你这个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快滚,不用见我!”当场命人将容架了出去,扔到泥泞的马路上。第二天,《新民报》登载标题为“傅孟真拍案大骂文化汉奸,声震屋瓦”的新闻。后来,容再度拜访,表示要谢罪改过,重新做人,傅斯年才勉强与其会面,但仍表示不予录用。此后,容庚到岭南大学任教,终其一生,再也没能迈进北京大学的门槛。
⑥对于处理伪教员的不妥协,傅斯年后来说:“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傅斯年在给夫人俞大彩的信中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迹。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之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脾气,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就要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⑦后来,一直到去了台北,傅斯年仍然保持着这种精神,并以此维护教育的独立与尊严。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因恐吓而高度警惕,在学校肆意逮捕师生。傅斯年挺身而出,不准军警入校捕人。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他拒绝在台大实行,说:“台大师生由我一人担保。”因此,有人撰文攻击他在台大优容共产党。傅斯年著文反驳,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不是警察,也不兼办特工。”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写傅斯年对先祖傅以渐参加清朝科举考试一事耿耿于怀,目的在于说明傅斯年看问题很客观公正,引出下文对伪北大教员录用问题的介绍。 |
B.从北平伪教员私下联合以罢课相要挟并向北平行营主任李宗仁请愿等情况可以看出,当时这些教员的势力还在,还有其政治地位。 |
C.“这个话,就是打死我,我也要说的。”这句话表现了傅斯年斗争的决心,这种决心在傅斯年给夫人的信中也能够看出来。 |
D.周作人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是傅斯年师长一辈的人,但因为他担任过伪北大教员,傅斯年坚决不同意周作人再次进入北大。 |
E、无论是在北大担任代理校长拒绝录用伪北大教员,还是在台大拒绝联保制度,都体现了傅斯年维护教育独立和尊严的追求。伪北大教育容庚为了能够被北大录用做了哪些事情?
文章第五自然段是如何刻画傅斯年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你认为傅斯年做北大代理校长时所做的事情合理吗?请简要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接受学”属于“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即一篇文章一经完成,便像商品一样获得了独立于作者(制作者)之外的生命,此后进行的解读(或商品消费)就只是读者自身的事,而与作者无关。
作为平等的主体,读者当然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阅读的走向远非作者所能控制和所应控制的:一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流失了,而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却被读者无意间激活了。
一些所谓的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涉及这类思维模式的嫌疑。作秀式的“素质教育”最大的可疑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至今无法获得严格定义的概念。只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等。当然,还有诸多非标准答案。
如果作秀式“素质教育”可以部分归结为“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那么,为“素质教育”所包装或掩盖的很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说到底,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教育或书本教育,由原始的“情景式教育”发展到书面教育曾标志着教育史上最大的方法论革命,因为最简单的书面概念也是一种“类”的抽象,而没有这种抽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或全面性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一味地回归“情景式教育”是对“读图时代”的无原则迎合。迎合这种形象性生存的“素质教育”几乎必定陷入“形象的狂欢”:到剧场上语文课,比如看《雷雨》,既免去了教师的教之累,又免掉了学生的学之苦,大家皆大欢喜,不亦乐乎!但剧场里的《雷雨》已完全剥夺了学生在课文《雷雨》中本应得到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至于非标准答案,我的质疑是,对于一个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知识状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共同语言、共同语法,一个在任何问题上还达不成共识的群体,如何合作?如何进行道德评价?
我对当下“状元经济”的态度一向是乐观其成的。如果总得有人为大众传媒提升销量或收视率,那么让这些高考状元去占据那些本来由芙蓉姐姐、人造美女或八卦艺人占据的传媒空间,又何尝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至少,他们代表的是勤奋努力的形象;至少,他们揭示的是“天道酬勤”的逻辑;至少,从他们当中产生未来精英——各个领域的概率大于任何一个群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受学”是“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读者阅读作品与作者无关。 |
B.读者自身对文本进行解读,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 |
C.作者无法控制读者的阅读走向,有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可能流失。 |
D.读者对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的激活,源于对作者的崇拜。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
B.“教育返祖现象”是指部分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即“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 |
C.“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于形象,又终于形象,具有思维的想象能力。 |
D.“教育返祖现象”使素质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它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
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或书本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体现。 |
B.作秀式“素质教育”包装掩盖下的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可能使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 |
C.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需要标准答案。 |
D.虽然”状元经济“不可取,但让状元去挤占传媒空间,这是作者乐见其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