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的建设,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栋。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到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训,不一而足。良好的家风应秉承爱国爱家、与人的情怀,体现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应发挥“家庭主一心骨”作用,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父女、亲戚朋友以及邻里间的各种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怎样建设好家风。
(2)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加强传统家风的教育。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传承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请你就如何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规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曾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将给中国以厦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一

注:图中2013年双边贸易新截止到11月份,相互投资额截止到8月份。目前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仗伴。
材料二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众多与海丝历史关系密切的港口,有着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科技创新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特色产业中优势突出,在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情况下,福建的产业优势为其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东南亚很多国家可以为福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能源材料供应。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表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福建省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6分)
材料三“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
(3)有人认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偏低的讨论由来已久。人们普遍认为,全社会的科普程度总体偏低是一个主因。同时,传统科普渠道,特别是科技馆、博物馆、科普书籍和杂志等,未能有效发挥功能。此外,缺乏顺应时代需求的专业科普人才以及科研人员对科学传播的态度不积极,亦是重要因素。
有专家指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作为消费者的公众需求,与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这造成科普知识的严重短缺;由于科学知识的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家必须承担部分科学知识转化的工作,而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加剧了供需矛盾。
有识之士呼吁,国家应在公众尤其是学生中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将讲座参观等传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要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综合评析上述观点。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共同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在中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该曲线源于对发达国家早先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实证比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图,简要描述进入工业化后环境质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有人认为“拐点”会自然出现,这种观点会导致什么消极影响。
(2)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拐点”的出现,分别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质量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年闪耀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些综艺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中“坚持政府主导”的认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