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瓦解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三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请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2)材料二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
(3)结合史实,说明“这三十年来”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学习和利用“科学”来促进国社会进步的?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拓展的主要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共同特点。指出两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3)材料三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学说?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的反封建与材料二美术作品产生时期的反封建有哪些发展?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X k B 1 . c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新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5~18世纪在思想观念上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根源。
问答题:本题10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这一事件影响下的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
(2)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的地位,形成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3)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界传播”到中国是何时?20世纪,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列举该时期一位江苏企业家。
(4)谈谈近代推动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主导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4页。
材料二 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浦东国际人才网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特区”涉及哪几个省?与材料一青岛、大连一并开放的江苏省两个港口城市是哪里?(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浦东开发的主要目标。浦东开发距材料一中“特区”开放多长时间?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浦东开发开放有何重大意义?(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外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