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制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摘自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改善劳工待遇”这一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亚地区除了已经迅速崛起的日本外,其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被称为“东亚经济奇迹”。读下面数据图表回答问题: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
中国大陆
70年代GDP增长率
80年代GDP增长率
70年代GDP增长率
80年代GDP增长率
8.6%
8.5%
5.8%
8.9%


——《东亚经济白皮书》
(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或地区在什么地方?分析最快的原因?
(2)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发展的格局有什么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2005年《亚洲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图表,谈谈你对亚洲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历史资料。人们从先秦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材料一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铭文,铭文 32行、498 字,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材料二据《国语》记叙,春秋未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在国内战争中失败后逃往齐国,其子孙成为齐国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意思是说,把过去宗庙里作牺牲祭品的牛,用于田间耕作。孔夫子三千门徒中有一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还的一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又有名司马犁的,以耕和牛分别用于名和姓,说明当时以牛为耕已是常见的事了。
请回答:
(1)你能通过《毛公鼎》及其铭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的发现有何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仿照材料一,对右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作以简要的介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上反映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年一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