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不包括
A.法律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
B.法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C.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等自然法思想 |
D.法律发展过程中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
徐光启在其翻译的《几何原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这表明徐光启主张
A.大量翻译西方书籍 | B.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C.运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 | D.传播西方基督教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
C.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D.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通俗文化盛行,社会日益开放,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
B.高产作物大量引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妇女地位 |
C.棉纺织业兴起,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
D.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观念的根本变化 |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复论辩“天下”,按我们今天的视角,“天下”可理解为
A.王朝 | B.中国 | C.世界 | D.宇宙 |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主要表明
A.当时的政治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 B.当时皇帝大权已经旁落 |
C.各部门分工明细、组织严密 | D.三省体制也存在着决策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