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与大师(梁 衡)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
B.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3分)
祈祷生活之根更深
菲利普•加利
小时候,隔壁有个老邻居,吉布斯医生。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像医生的样子。每次看到他的时候,他都穿着粗斜纹棉布的工作裤,戴一顶草帽,草帽的前沿是一副绿色的塑料太阳镜。吉布斯医生总是笑,笑容与他的草帽很般配——满是褶子、饱经风霜。我们在他的院子里玩,他从来都不会对我们大喊大叫。我记得他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似乎他周围的环境还根本培养不出这样善良的人来。
吉布斯医生不治病救人的时候就种树。他的家占地10英亩,他一生的目标就是把这块地变成森林。
善良的吉布斯医生对种植有他一套独特而有意思的理论。他深信“没有痛苦,就没有获得”。他从不给他的树浇水,公然违抗传统常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给植物浇水会宠坏了它们,它们的后代只会越来越虚弱,所以你应该让它们周围的环境变得艰难一些,那些过于柔弱的树苗要趁早锄掉。
他继续解释,说浇水只会让植物的根变浅,不浇水的树的根都会向深处生长,自己寻找地底深处的水分。
所以吉布斯医生从不给他的树浇水。我记得他种过一棵橡树,不但从不像其他人那样每天清晨给它浇水,还总是拿一张卷起来的报纸去打它:“噼”“啪”“乒”!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他这样是为了吸引树的注意。
我离开家去读书。几年后,吉布斯医生去世了。现在我还时不时地会经过他的房子,看看他25年前种下的树。这些树,现在跟花岗岩一般强壮坚硬、硕大无比、郁郁葱葱。
几年前,我也种了一些树。整个夏天我都殷勤地给它们浇水,为它们祈祷。可是两年的娇生惯养让它们更加弱不禁风了。每次冷风袭来,它们就会颤抖摇摆不止,一副娇宝宝的模样。
反倒是吉布斯医生的那些在困境和匮乏中长大的树,获得了舒适和安逸不能赋予的滋养。
每晚我上床睡觉前,都会去看看我的两个儿子。我站在他们身旁,看着他们小小的身子吸入生命,又呼出生命。我经常为他们祈祷,祈祷他们的一生将一帆风顺。“主,请免去他们的艰难和困苦吧。”可是,最近我意识到,我该改改为他们祈祷的内容了。我意识到我的孩子终归是要遭遇困难的,我以前的祈祷真是过于天真了:因为无论在哪儿,都会有冷风袭来。
于是我改变了每晚睡前的祈祷词。因为,生活本是艰难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在,我祈祷儿子的根能往深处蔓延,这样他们才能从隐蔽之处获取力量。
我们祈祷过太多舒适和安逸,可是这样的祈祷少有如愿。我们倒不如祈祷我们的根能往纵深处伸展,这样,冷风吹、大雨淋,我们也不会散碎成一片片。
(选自散文集《想起那一年的湖》)填写下面表格,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人 物 |
事 情 |
方 法 |
结 果 |
人生启示 |
吉布斯 |
种 树 |
种出强壮坚硬硕大葱郁的树 |
||
我 |
浇水 |
文章开头写吉布斯貌不惊人,与后文没有联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吉布斯医生是一个了不起的医生,那么他的了不起主要是什么?
文章中写到“我”常为两个儿子祈祷,祈祷他们一生一帆风顺,后来意识到要更改祈祷内容。请你写出后来祈祷的话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17分)
太阳的馈赠
孙继泉
西部有辽阔的山河,飘香的瓜果,醉人的歌舞,也有黑黑的脸膛,宽大有力的手掌和热情直爽的性情。
这都是太阳的杰作。
从乌鲁木齐通往博乐的高速公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葵田和瓜田。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叫几天来看惯了茫茫戈壁和无边沙海的我们眼睛一亮。到了博尔塔拉,作家熊红久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说:到了,你们可到了!当晚,他用那宽阔洪亮的歌喉为我们献上了由他作词的讴歌家乡的歌曲《博尔塔拉之恋》。在随后的几天里,他领我们看遍了博尔塔拉最美的景色,但让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西部植物,那些在太阳的烘烤下一点点变红、变黄、变白、变紫,变得醇香甜美的饱满果实。
精河是盛产枸杞的地方。此时,枸杞熟得正好。我们走进一片茂盛的枸杞地,亲手采摘挂满枝头的玛瑙般的枸杞,一股清香和甘甜便弥漫了整个胸腔。得益于这里独有的日照、温差、水土等自然条件,精河枸杞以其精良的品质远播四方,是闻名天下的枸杞之乡。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
哈密瓜人人都吃过,但有几人能走进望不到边际的瓜田呢?有几人能在瓜地里吃到熟透的橙色鲜瓜呢?正是卸瓜时节。瓜农扎着头巾,裹着面罩,只留下一双滴溜转动的眼睛,他们将选中的瓜伸手摘下,飞快地扔给站在地头上接瓜的人,地头上的瓜已经码成了一座座小山。瓜有七八分熟,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广州,五六天后,这些哈密瓜就会出现在广州街头的大小超市里。而那些熟得裂开了口子的瓜是无法外运的。我们切开几只这样的瓜,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瓜宴。
棉花地。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每年种植棉花800万亩,收棉季节,疆内疆外的拾花工就达50万人。现在,棉花正处在花铃期,棉花的枝杈上,正擎着红的黄的花朵,果枝上,青桃垂挂枝头,那洁白细柔的棉纤维正在里面一天天伸长,要在太阳的照耀下慢慢开裂,吐出棉絮。在朗朗的阳光下,棉田一片寂静,妇女们在给棉花打顶,从远处看去,只见她们的彩色头巾在绿地里移动,像几尾鱼在碧水里游弋。
葵是油葵,无边金黄。菊是万寿菊,红黄相糅,是做颜料的上好原料。番茄是酱用番茄,坐果多,产量高。还有葡萄、无花果、梨、杏、枣、石榴、核桃……
我们在这一方方田地边长久驻足,不由自主地举起镜头。低下头,却发现自己的影子清晰地刻在地上,大得惊人,黑得深重,像岩画,似剪影。西部的太阳就是这样,什么东西经过了它,都会被穿透,被改变,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我们来自山东,从黄海之滨到阿拉山口,一路向西,逐日之旅。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这是西部太阳给我们的最好纪念和慷慨馈赠。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有些偏僻,有些荒凉。这块被认为蛮荒的土地,却得到太阳的偏爱。我们走遍了南疆北疆,亲眼看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哈萨克族……他们生活得悠闲而富足。在新疆,还有这么一件趣闻:说一个维族老汉去了一趟北京,回来之后,家人问他北京怎么样啊?他说:北京那地方嘛,唉,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是啊,在这个圆形的星球上,其实并没有地理上的中心。任何一个有太阳照耀的地方都是中心。我们都是太阳的儿女,每时每刻都得到它的养育和抚慰。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07月10日)题目“太阳的馈赠”,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呢?
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体会语言的妙处。
⑴在一片片山坡上,精河人正将刚刚收获的枸杞摊在苇席上晾晒,一片片的红,染红了我们的眼睛,染红了精河人的心扉。(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回来的时候,我们的脸黑了,胳膊也黑了,但也显得壮实了,成熟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找出这篇散文点名主旨的句子,抄写在下面方格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3分)
谁杀死了蜂王
何敏
北京房山区蒲洼乡人几百年前就开始养蜂。但近年来蜜蜂频出问题,蜂王莫名其妙地死去,还出现蜜蜂和蜜蜂之间掐架情况,损失不少蜜蜂。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所资深研究员杨冠煌得知这一问题,决定前往探个究竟。时逢秋季,花木凋零,蜜蜂食源也出现短缺。难道是因为食物不足而发生夺食大战?可是杨冠煌了解到,当地政府为了扶持蜜蜂养殖,最近几年,一到秋季,就向蜂农免费发放白糖,喂养蜜蜂,以弥补秋冬季蜜蜂食物不足。更何况,据以往经验,中蜂之间争斗一般不会杀死蜂王。难道是他杀?
蜂农们反映,胡蜂是中蜂的天敌。为了验证胡蜂是否是凶手,杨冠煌捉了几只个头硕大的胡蜂做试验。一只胡蜂出现在中蜂的蜂巢门口时,中蜂立即排成一排,守卫蜂巢,胡蜂见无懈可击。尽管如此,它还是要冲进蜂巢。然而,中蜂拼死抵抗。最终胡蜂落荒而逃。
蒲洼乡还养殖着从国外引入的意大利蜂,可是意蜂无论个头还是力量,都远不如胡蜂。强攻猛打,意蜂更加没有获胜的可能。
和蜂农们聊天时,杨冠煌得知“蜂螨”对蜜蜂的危害很大。蜂螨只有针眼大小,寄生在蜜蜂幼虫、蛹以及成蜂身上,靠吸食蜜蜂体液存活。会不会是工蜂采蜜时把蜂螨带回,传染给了中蜂蜂群,导致蜂王死去?
杨冠煌决定再做实验。他把收集来的蜂螨放到一只中蜂身上,随即,这只蜜蜂的腹部剧烈抖动并振翅,发出比平常高得多的声音。急剧的摆动引起其它工蜂的注意,这些工蜂就爬到它身上,把蜂螨叼走。于是,这个也排除了蜂螨杀死蜂王的可能。既然工蜂不会受到蜂螨的危害,倍受呵护的蜂王就更不会受到蜂螨的侵扰了。
正当这时,村民董师傅家又死了一只蜂王。杨冠煌赶往现场,观察蜂王尸体,蜂王体内似乎有某种异物。原来,尸体上的异物是类似蜜蜂的蜇刺钩状物,这是凶手留下的凶器。可是,哪个凶手能行刺蜂王呢? 杨冠煌经过比对,发现这凶器竟是意蜂的蜇刺。可是,意蜂是如何进入中蜂蜂巢的呢?
几天后,杨冠煌观察到了这个情景:两只意蜂来到中蜂蜂巢门口,振动翅膀,中蜂工蜂竟轻易放行。意蜂无论从个头还是外形上,和中蜂都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工蜂觉察不到呢?杨冠煌意识到,蜜蜂之间是靠翅膀振动来传递信息。他立刻进行振翅测定。经测试得知意蜂工蜂振翅频率跟中蜂雄蜂频率接近。意蜂工蜂飞到中蜂巢,守卫蜂很容易根据它的震翅频率,误认为是自家的雄蜂,而放它进巢。
杨冠煌立即把蜂王和工蜂整体搬进可透视蜂箱,等待意蜂的再次行动。果然,意蜂混进中蜂蜂箱后,就开始寻找并刺杀蜂王。眼看意蜂就要得逞,却被身后的工蜂无意中岔开,蜂王侥幸躲过一劫。几分钟后,意蜂再度追杀蜂王,蜂王急中生智将尾部插进蜜穴。这样一来,意蜂便无计可施。可是又有两只意蜂混了进来,工蜂们仍未识破这些敌人。
虽然杨冠煌揭开了蜂王之死之谜,但中蜂濒临灭绝的问题还是很不好解决,因为中蜂产蜜量不如意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意蜂,中蜂又常常出现蜂王离奇死亡,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放弃中蜂转养意蜂。
但是中蜂有突出的优点,除了采食较大蜜源,还会不辞辛苦寻找零星小蜜源。在同一地区,它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会比意蜂多出两三个小时,所以,它们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外来蜂种。可以说,如果没有中蜂,山区的一些植物可能会大幅度减少甚至灭绝。
(选自《走近科学》2010年第7期)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关于蜂王之死,杨冠煌调查过哪些嫌疑对象?最终证实凶手是谁?
蒲洼乡近年来蜜蜂常出问题,出了哪些问题?
中蜂显然比外来蜂有很多优点,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办法挽救中蜂濒临灭绝呢?请你提出三条建议。
下面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蜂螨靠寄生在蜜蜂幼虫、蛹以及成蜂身上,吸食蜜蜂体液存活。 |
B.正当杨冠煌一筹莫展时,村民董师傅家又死了一只蜂王,于是杨冠煌以此为切入口查出了蜂王之死的原因。 |
C.蜜蜂之间是靠翅膀振动来传递信息的,当自己遇到危险时也以此来告诉同伴。 |
D.杨冠煌虽然破解了蜂王之死谜,却无法解开中蜂濒临灭绝之谜。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迟到的善果
张鸣跃
这天,老根出门拾满了一袋子饮料瓶才回家,天已经黑了。走进胡同口,听见有女孩哭喊救命,他折身走出胡同,绕道回家。他觉得这条胡同简直就是他的灾根,20年前就是这里面一声救命让他一头扎入了灾难!
回到家,老根发现儿子不在家里。早就放学了,怎么回事?等了好久。有电话打来:“你是老根吗?你儿子小三受伤了,现在二院……”老根呼地站起。
到二院,进病房,儿子还在打点滴,身上缠着绷带,伤得不轻。儿子看见他,挣扎着说:“爹,你别着急,没事……”老根问医生咋回事。医生说:“警察送来的。您老先回家拿住院费,先拿5000元吧……”老根心里一紧,问儿子:“打架?”儿子说:“不是,我在胡同里碰见几个歹徒劫持一个女孩,我救了那女孩……”老根吼断儿子:“那女孩呢?”儿子说:“我让她跑了,是她报的警……”老根跺脚骂:“你活该!老子没钱!”转身走了。
老根回到家,坐立不安。他又悔又恨,悔的是他明明听见那胡同里有情况,却不知儿子会倒霉,如果他跑过去,也许儿子不会受伤。恨的是,儿子和他从前一样,管这种闲事不是一次了,这次是管出大痛了,还不知能不能痛醒。
第二天,老根开始借钱,家里只有2000元,东借西借又借了3000元,凑够5000元,去了医院。交住院费时,医生告诉他,记者来采访了,警察也来看小三了,歹徒早晚会落网的,小三的伤也无大碍。
老根去病房,记者在采访,儿子已经能坐起来了,还冲他笑!记者还想采访他。他不理,走近儿子,一把扯肚衣,露出胸上几道伤疤,说:“20年前,也是在那胡同,爹救了一个女孩,被歹徒捅了六刀!那女孩跑了,连案也没报,我是被路人送到医院的,自己花钱看病,落下残疾,丢了工作,穷跑了你妈,我捡饮料瓶养活你。现在,我还没挣来你上大学的钱,这又欠债了,你就等着和爹一起捡饮料瓶吧!”儿子竟笑了:“爹,原来你一直为自己的见义勇为后悔啊?我不后悔,捡饮料瓶也不后悔!”
记者全记下了,走时对老根说了一句:“老人家,有这样的好儿子,也是您那善根的一种善果嘛!”
老根心里苦,儿子的事迹上报了,护士小姐拿来给老根念,老根一言不发,只叹气。
第三天,警察和院长把老根叫去办公室,给他一个小皮包,说是一个女人让交给“见义勇为小英雄的父亲”的。老根打开皮包,吓了一跳,里面是整捆的钱,10万元!还有一封信。信上写道:“老人家,我是在报上看到你儿子的事迹的,也打听到你家的难处。我给你讲个故事,20年前,我遭遇过三个歹徒的劫持,也是在那条胡同,一位大哥哥突然出现,怒吼着扑向歹徒,扭打成一团时还朝我叫,让我快跑。我一边喊人一边跑出胡同,本想打电话报警,但刚出胡同就被一辆车撞飞了,醒来时在医院。我住了三个月院,出院后我一直在打听那位大哥哥,可惜没找到。这20年,我一直在用我的方式来回报大哥哥,以匿名的方式奖励过十多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老根拿信的手哆嗦了好久,慢慢抬起泪脸,哭吼:“老根,你是个混蛋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13期)这篇小小说故事情节设置曲折多变,悬念迭生。请你根据示例,运用提问的方式,再列出三处悬念。
示例:“20年前就是这里面一声救命让他一头扎入了灾难!”老根扎入什么样的灾难呢?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这篇小说所叙述的事情(用序号表示)。
①老根到医院看望见义勇为的儿子,责备儿子。②记者采访,老根不理。③老根借钱为儿子治伤。④老根勇救女孩,落下残疾,跑了老婆。⑤老根读信,痛骂自己混蛋。
重新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⑴老根去病房,记者在采访,儿子已经能坐起来了,还冲他笑!(小三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⑵记者全记下了,走时对老根说了一句:“老人家,有这样的好儿子,也是您那善根的一种善果嘛!”(这时,也许记者心中有一个决定了,想想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决定呢?)
⑶老根拿信的手哆嗦了好久,慢慢抬起泪脸,哭吼:“老根,你是个混蛋啊!” (老根为什么还骂自己呢?)我们读书能随着作品人物的悲喜而悲喜,这也是读书的一种美妙境界。请你说说读到小说中划线句“爹,原来你一直为自己的见义勇为后悔啊?我不后悔,捡饮料瓶也不后悔!”时,你的真切的心理感受。
阅读《美丽的歧视》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美丽的歧视
①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打击,八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②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大伟忽然在校园找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了。
③“祝贺你——”我说。
④“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⑤“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⑥“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你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张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一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分数我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只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⑦三年后,我回到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⑧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微笑。
⑨张老师说:“十八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能考上大学,我头朝下转三圈……”
⑩“后来呢?”我问。
⑪“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⑫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⑬又过了四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又在大街上遇到了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成绩倒数第五名的大伟怎么会考上北京某名牌大学呢?
我提起大伟的事后,张老师为什么会突然老泪横流?试分析他此时的心理。
“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其中的“锋利刀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歧视”在文中会是“美丽的”?(2+4=6分)
当“我”给大伟讲完张老师的那席话后,他心理感受如何呢?(60字描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