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①天辅中,辽东平,张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
②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颇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迹,莫敢犯者。   
③海陵欲伐宋,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
④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我为始皇乎!”事遂
下列句中“之”与“何以知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 B.属于作文以记 C.公将驰 D.公将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浩先后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器重,后来还越级升任为卫尉卿。
B.汴京大内宫廷失火,皇帝命令张浩等人营建南京宫室。张浩认为民力没有恢复,不宜大兴土木。
C.张浩用赵构没有儿子的事实来婉言阻止海陵王攻打宋朝,海陵王虽然很喜欢张浩说的话,但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D.皇帝想废除科举制,张浩暗示皇帝自古以来的帝王除秦始皇外,都任用文人学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浩捕得,杀之 杖:          ②郡人颇之     事:       
③强宗黠吏迹   屏:          ④事遂         寝: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许金不酬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④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③?"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苴:枯草。 ③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④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⑤薄:撞。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渡河而其舟

许百金

2.

文中刻画的主人公是,他是个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负者歌于途负:
②杂然前陈者陈:
③觥筹交错觥:
④山肴野蔌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妙绝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达于汉阴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项王军壁垓下壁:安营扎寨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归属
C.项王自度不得脱度:估计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分)
译文:
.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