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
(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 组成.
(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 构成(用微粒符号表示).
(3)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 可得到粗盐.除去粗盐中含有的SO42﹣、Ca2+、Mg2+等杂质,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I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 (填序号),然后再加适量的盐酸.
从H、O、C、Cl、Ca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1)有剧毒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2)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______________;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_______;(4) 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盐_____________ ;
(5)可作干燥剂的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_。
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
(1)2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2)3个氮分子____________;
(3)氧化铝 _____________(4)标出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氧气。请你参与探究:
(1) 图14中反应原理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气体发生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为防止水槽中冷水倒吸,实验结束后应先。
(2)计算7.9 g 高锰酸钾(KMnO4)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解:
(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若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约为1.4×10-3 g/mL,则理论上产生氧气体积是mL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实际操作过程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大于理论值。请分析:实际收集的气体体积偏大的原因是(填标号)。
A.装置的气密性不良
B.加热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较大
C.部分氧气溶于水
(4)小庆同学认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利用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7.9 g高锰酸钾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请分析:小庆的方法是(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 。
分析下面两个基础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上图所示标号①仪器名称是
溶解粗盐过程中,搅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如果过滤后的滤液仍较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填标号)。
A. 过滤器内滤纸的高度低于漏斗边缘
B. 倾倒液体时,液面超过滤纸的高度
C. 实验中滤纸被划破
(4)在蒸发操作中,待蒸发皿中出现(填“较多”或“较少”)量固体时,应停止加热。
【实验二】配制5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1)计算:氯化钠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1.0 g/mL)
(2)称量:如图所示(右盘无砝码)称得的氯化钠质量为g 。
量取:选择量程为(填“10 ”、“50 ”或“100 ”)mL的量筒准确量取mL水。
(3)溶解:把氯化钠和水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装瓶、贴标签:请填写图12所示标签。
[反思]
(5)上述实验过程中,用量筒量取水时,若按图方式进行读数,将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6)若将上述50 g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中,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标号)。
A.量筒 B.漏斗 C.玻璃棒 D.托盘天平
(1)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各种氮肥的过程如图所示。
分析图的工艺流程,回答问题:
① 流程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② 流程Ⅱ中氨气与某物质反应后生成一氧化氮,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2)下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① 在℃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 在t1℃时,将3 g乙物质加入1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 g。
③ N点表示在t2℃时甲物质形成的溶液处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状态。
④ 欲使甲溶液从状态M变化为状态P,简单的操作步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