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rěn)冬祥意
B. (yíng)联 齿颊留香
C. 言简意 (gāi)
D. (jùn)刻 锒锒上口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万户杨柳依依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春来微风缕缕
3.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题写内涵吟咏 B. 题签内涵涵泳
C. 题写蕴涵涵泳 D. 题签蕴涵吟咏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 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 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 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文学的审美泛化
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在各种非文学的领域发现了文学。它的身影已开始更多地出现在摄影、网络、手机短信之中。
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等的出现,再加上此前的电影文学、电视散文等,这些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学借助于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然而,对于文学的泛化,有人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进行围追堵截;有人视之为畏途,犹豫徘徊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些都大可不必,纵观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便可看到,文学的泛化是文学发展中的常见现象。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从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发现和捕捉新的审美对象,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文学的审美属性使其始终都在寻找和表现新的对象和内容,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学形式为其新的载体。旧的文学样式因成熟而相对僵化,它会使文学对新的审美对象和内容的表达滞后。所以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向被传统的审美观念视为非审美领域的方向的开拓,用发展的眼光看,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类型的开始。
但是,文学的泛化一般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因此,我们还得把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甚至是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区别开来。有人说,当前的文学走向了泛化,其理由便是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穿透力贫乏,对人性的关注趋于淡化,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然而,这些现象不能称为文学的泛化,只能说是某个时期某些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的弱化,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还有那些所谓的广告文学,它们虽然有时也有曲折的情节,而且引人入胜,但它们是不能被称为文学的。文学中的审美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它具有无功利性,即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但所谓的广告文学不是这样,它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其所有的叙述和描写都是为了宣传和推销其产品,
文学在这儿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广告利用文学的想象和描写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它本质上是对文学的去审美属性化,利用的不过是文学的外壳,因此,所谓的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的泛化之列的。相反,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无论时代怎样变,无论文学借以栖身的媒介怎样变,文学总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它的审美内核不会变。拥抱了审美,那才是真正拥抱了文学。
8、下列说法,属于对“文学的泛化”的含义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严肃的文学走向衰微时而出现的摄影文学。
B、其中的优秀作品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C、它是指文学借助于其他媒介或形式来表现其审美属性的现象。
D、它是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内容遵循着审美的要求,不断地向人生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变异性。
B、当前有很多闲适的、无关痛痒的文字充斥于各种文学期刊,这是文学的泛化的表现。
C、文学的泛化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弱化、去审美属性的非文学化都有区别。
D、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含义,凡是不具备审美属性的都不能称为文学。
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短信文学及电影文学等的出现,表明文学借助现代科技媒介走向了泛化。
B、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在文学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C、广告文学有直接的现实功利性,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因此,广告文学的出现,是不能归为文学泛化之列的。
D、无论是摄影文学、网络文学还是短信文学,它们都会呈现出一个审美形象的世界,都会蕴涵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11、综观全文,概括作者对文学的泛化的态度。(不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题。
花事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19.第(5)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第(21)段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21.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22.第(3)段中,作者说“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病毒的秘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夺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会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手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6、下列对“病毒”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B、没有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C、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D、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有生命特征,能够致病的微生物。
7、下列对“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不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B、使人对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弱点有了直观的认识。
C、从结构、外形等方面说明病毒生存能力的脆弱。
D、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病毒的“寒碜”形象,使人容易消除对病毒的畏惧感。
8、根据原文,下列对病毒的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简陋,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B、具备生命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C、变异的病毒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杀伤力更大。
D、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新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一旦被人排出体外,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B、病毒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C、读者透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得到病毒并不可怕的认识。
D、人产生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力是病毒变种的克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家——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6.第3段说“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请简要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17.这只年轻的鹰在飞离家禽院后内心犹豫矛盾。请分条概括它的这种心理。
18.这篇文章还写到一只雌鹰,请分析说明作者写这只雌鹰的作用。
19.请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揭示这篇言语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山水风景需要上下左右的观察。同样,看世态百相也不例外。至于对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现代邪教,那就更需要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其进行扫描和透视了。最近传媒上连续披露了国外不少形形色色邪教兴风作浪的罪恶画面,就使人们惊然彻悟,眼界大开。发现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组织原不过与这些邪教不折不扣地是一丘之貉。
②其实在我们这块“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深厚的封建迷信土壤中,这类邪魔歪道的土特产历来就不少。因此,在横向对比之余,我们无妨再从历史纵深的掌子面上顺手拈来几例:
③唐代永徽年间(即公元651年左右),也正是一个佛事甚盛的时期。太原就有人乘机混水摸鱼,玩空穴来风的把戏,给膝下暗藏一只老狐狸,然后经过一番乔妆打扮,便煞有介事地自称弥勒佛。一时“礼敬倾邑”,煞是热闹。孰料正当香火源源不断,众生膜拜方殷的当儿,却出其不意地来了个深通佛典的僧人。这个懂行的僧人一眼就看出假弥勒形迹可疑,且听其有天没日头的满口胡道,便禁不住据理反诘:“今释家之教未亏,不知弥勒何遽下降?”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尖锐质问,不啻是一记当头闷棍,顿时就让作伪者傻了眼。更要命的是那个与他合演这幕滑稽剧的关键角色——老狐狸,迟不动,早不动,偏不凑巧在这个节骨眼上抖掉“幡花族盖”,嗖的一声夺路而逃,让众人“捉之不及”。于是这幕滑稽剧,也就随之吹灯拔蜡,在一片大煞风景的气氛中黯然收场了。(见《霞外捃屑》卷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人最初插花满头,自称戴花和尚(够时髦的)。可他压根儿不务正业,专以左道惑众为能事,致“群小从之如市”。并因为他过于嚣张放肆,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还曾被县知事拉去狠揍了一顿,并明令其“断治还俗”。从此他就留起了长发,索性作了个非僧非道的“落拓野人”。“初以占风水为生,又以淫巧之术走士大夫之门,因遂猖獗”。既然整日价与上层人士厮混,自不免那原来就不安分的野心也便逐渐恶性膨胀,想入非非。竟“谓金陵有王气,欲谋非常,分遣其徙,游说士大夫之负名望者。”如此等等的一派歪理邪说,不成想还真有一些公卿权贵和社会名流为其所蛊惑。如蔡卞就说张怀素“道术通神,尝识孔子、汉高祖”,乃至五体投地地尊称其为“大士。”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倒是诗人黄鲁直慧眼识真,法眼识妖,“闻其说,亟掩耳而走”。看来“谣言止于智者”之说,殆非虚言。诡计多端的张怀素,尽管高攀权贵,大烧热灶,使尽了奔走钻营的浑身解数,到头来还是难逃法网,正法时与其一起“坐死者数十人”,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桩轰动朝野的大案呢。(见《挥鏖后录》并《宋史·蔡卞传》)
⑤有道是:“________”。而邪魔歪道不绝如缕地在世间作祟正是如此。明朝万历丙午(即公元1605年),有个叫刘天叙(又一说为刘天绪)的凤阳人,忽然心血来潮,忝冒佛门信徒,与几个无赖子抬一小佛像,走村串户,挨门化缘。起始还不过是小打小闹,仅仅骗取少量钱米罢了。可干着干着胃口就越来越大了。待混进南京后,刘天叙的骗术迅速升级,动辄信口雌黄,吹牛皮的狂言不断加码。面对市井一些挑担卖菜者,竟妄言自已“有法术,能划地地陷,指天天开,且知人三生事”。也怪,越是说得不可思议,越是有人相信。接着他又无端地制造恐怖气氛,危言耸听地宣称:“南中将有奇变,天地昏黑者四十九日,大乱相杀且尽”。弄得人心浮动,坊间不安。只可惜这个江湖骗子虽自称能“知人三生事”,可就是不懂得弓弦绷得太紧即断、牛皮吹得太大必破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果然顷刻间事情败露,刘天叙及其同伙便很快被缉拿归案。可叹那只曾被吹虚得“划地地陷,指天天开”的手,面对大墙铁窗却反而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不要紧,因为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为首的七个始作俑者便磔的磔、斩的斩,被旋即处决了。(见《玉剑尊闻》卷四及《明史·丁宾传》)
⑥_______。就仅通过对以上三个邪魔歪道兴妖作怪劣迹的简单剖析,再来反观和比一下眼前的严峻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本文论证的形式,从下面为文章选一个最贴切的题目。

A.横看成岭侧成峰 B.衣钵相承说邪教
C.笑尔横行能几时 D.横看竖看都是邪

14.在第四自然段画横线处加一句话,对“假弥勒”与“张怀素”作概括性比较,以承上启下。
15.根据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在段首加一个四字短语。
应该加的短语是_________
16.综观全篇,为本文补上一个结尾(不超过1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