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2. |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废墟"。 |
3. |
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 |
4. |
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 |
8分23秒的震撼
(1)那年,我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2)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3)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3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狭路相逢。
(4)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5)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6)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7)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8)野牛们终于发怒了。它们结成战阵,逼近狮子。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狠狠摔到地上。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9)如血地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10)我看了摄像机上的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3秒。
(11)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食草。
(12)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9、阅读第(4)段,说说小牛遇到了怎样的危险。
10、第(8)段“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一句中,“几个动作”指的是什么?
1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
12、第(10)段和第(11)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13、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明白了一些道理,请简要的写下你的感悟。
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呢?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⑾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⑿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⒀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⒁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⒂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⒃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⒄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1.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加崇高和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3分)
12.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1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有哪些?(4分)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蝼蚁壮歌
长期以来,我对蝼蚁之类的小生灵都很瞧不起。
一次,一位朋友向我追述了他在南美洲森林边缘亲眼目睹的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一位明眼的巴西向导忽然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可万万没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蚁团在火舌舐(shì)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没有丝毫松动,即使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无以复加的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这小生灵就是这样闯进了我心目中的崇敬者群。我开始进一步追寻着它们的生命轨迹,进一步探索它们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
原来,我以为蚂蚁虽然是昆虫世界的大力士,它们十分善于采撷大自然的精英,强化自己的肌体,但是,它们也只能战胜昆虫世界中的相对弱者,而在强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面前,却总是被践踏、被捕食的对象。然而,来自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蚁国新闻,却打破了我这固有的评价。
那里有一种蚂蚁叫做劫蚁,又名“游行蚁”或“食肉游蚁”。它们往往形成十万到十五万之众的大家族。它们昼憩夜袭。奇妙的是:当它们昼憩时,可以相互钩结成一个中空的大圆球,把尊贵的女王、可爱的幼蚁和众多猎获物围在里面加以保护;当它们夜袭时,则全体出动,铺排开宽达五米的横队,由体大剽悍的大腭兵蚁卫护,浩浩荡荡地威武行进。一路之上,只要是避之不及的大小动物,均属劫蚁大军围攻、消灭之列。不论是兔、鼠、鸡、犬,还是熟睡的牛、羊、犬、蟒蛇,都难免于难。据说,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在墨西哥一家乡村旅店里,就曾经遭受过劫蚁大军的夜袭,虽未丧生,却吓得几乎灵魂出窍。
牛、羊对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威武,巨蟒于劫蚁来说不可谓不庞然大物矣!但若丧失警觉竟可沦为劫蚁盘中之餐;劫蚁的个体,不可谓不形微区区,不可谓不渺小孱弱兮,然而万众一心,不畏庞然大物,不自菲弱小,而能叱咤森林,云游四方,所向无敌。
真是区区蝼蚁,可讴壮歌矣!
11.第二段叙述了朋友“亲眼目睹的一幕永难忘怀的情景”。请简要概括这“情景”的具体内容。(不超过60字)
12.阅读三至五段,完成下面两小题。
⑴请找出直接表现“我”对蝼蚁的情感与原先完全不同的一个词语。
⑵第五段加点的“固有的评价”具体指什么?
13.第六段写了著名德国旅行家爱华斯的经历,其作用是什么?
14.第四段说,“我”开始探索蝼蚁“在生存斗争中那些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结合全文,谈谈蝼蚁“足以使生命发光的东西”的具体含义。
一路风雪一路歌
①他的一生再平凡不过,可是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美好希望,从未因失败改变过梦想。
②19世纪,美国有一个年轻人满怀抱负,想身体力行改变美国教育界现状。他发愤读书,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了教师。他的课讲得生动无比。他对学生从不苛刻,用精神力量去感化他们。这在当时保守的教育界看来,是一件无法容忍的事。很快,他满怀遗憾地离开教师岗位。
③接下来,他当了律师,准备为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奋斗。可正是这一美好愿望,最终毁掉了他的律师事业。他常常因为当事人是坏人而推掉送上门的生意,白白把优厚的酬金让给了别人。但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又不计报酬地为之奔忙。因为违反了当时美国律师界的“谁有钱就为谁服务”的行规,他不断受到排挤,最后不得不离开。
④此后,他经过商。可是,他的善良与忍让使他根本看不到竞争的残酷,总是在谈判中被蒙骗,结果吃亏上当。最后,他当了牧师,企图在精神上把人们引向生命的正途。然而,他又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得罪许多人,被迫辞职。此时的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一直以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兢兢业业努力着,现实却像一柄巨大的铁锤,无情地把他的梦想一个个敲碎。
⑤一个圣诞节前夜,天上飘着大雪。他孤独地站在路边,看着邻居的孩子们乘着雪橇飞驰而过,不禁感慨万千,连身上积了厚厚的雪都没有察觉。孩子们玩够了回来,看见他的样子,便说:“老爷爷,您现在真像圣诞老人。不知您给我们准备了什么礼物?”他霍然惊醒,面对孩子们通红的脸,心中忽然有一股情愫涌动。他忙跑回屋,飞快写了一首歌,教给那些孩子。孩子们在欢快歌声中,乘着雪橇消失在风雪之中。
⑥他81岁去世。纵观他一生,失败一个接着一个,没有惊人的事迹,没有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却已为全世界人熟知。因为在那个风雪弥漫的圣诞前夜,他为孩子们写下的歌:“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多欢畅……”这首歌被世人广为传唱,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旋律。
⑦这首歌叫《铃儿响叮当》,他的名字叫皮尔彭特。他的一生再平凡不过,可是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美好希望,从未因失败改变过梦想。因此,他的心中才能飞出如此优美的歌,穿越漫漫时空,依然濯洗我们的灵魂,震撼我们的心。
⑧这歌声永远响在充满风雪的人生旅途上,使我们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去面对人生更大的风雪!
11.主人公从事过哪些“失败”的职业?从文中摘录。
12.第五段中“他孤独地站在路边”,“孤独”蕴藉着哪两层含义?
13.皮尔彭特历经失败,为什么还能写出《铃儿响叮当》这样欢快的歌?
14.“一路风雪一路歌”是文题也是本文的主旨,你如何理解?
纽扣
(日)内海隆一郎
在路边上有个无人售货亭。杉田把自家的萝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摆在约有半张席大小的货架上。
蔬菜一袋从100元到200元不等,买菜的人把硬币投到用铁丝吊着的空罐头盒里即可。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时说。他的手指闪着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钮扣。这颗钮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钮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个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可惜,所以用胶带纸黏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面写上“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肯定是看错了。”
杉田生气地想。
用纽扣来换精心种养的蔬菜不合道理。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然这样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
“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杉田看着那纽扣,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死去的母亲。
——妈妈在处理旧衣服和衬衫时,总要把扣子剪下来,各种各样的扣子装了整整一点心盒。
也许这个老太太把扣子盒误认为贮钱箱了!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扣子说。
女儿从设计专科学校毕业后结婚,现在在一家室内装修店打工。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给我吧。”
“这是卖菜的钱,一个相当100元。”
“我给你400元。”
“什么?扣子值那么多吗?”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17.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18.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方式?
19.杉田认为老太太误把纽扣当成钱的原因是什么?
20.从这篇小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