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先……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1. |
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
2. |
"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 |
3. |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
4. |
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
5.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巴彼家的老门铃
成蓉
老巴彼相貌十分讨人喜欢,灰白的头发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他有双蓝色的眼睛,瞳孔里总是散发出一股深深的暖意。他的脸皮已经耷拉下来了,但脸上皱纹很柔和,挂满了笑容。他口哨吹得棒极了。每天早上,他都会快乐地吹着口哨,给当铺掸灰、扫地。当然,老巴彼内心里也有一个隐痛,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巴彼的当铺收益并不是很好。但他一点也不介意。对他而言,当铺的消遣意义远大于谋生。当铺后面有个小房间,巴彼称它叫“记忆馆”,里面摆满了他收罗来的各种宝贝,如旧怀表、电动小车、微型蒸汽发动机等,巴彼常待在里面摆弄这些旧玩意儿。
一天,巴彼一边吹着一支和铁路有关的曲子,一边组装一盏古老的铁路油灯,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做“扳道工”的时代。这天,外面阳光格外灿烂,天空非常晴朗,偶尔还有一阵微风从前门的纱窗吹进来。每当遇上这样的好天气,巴彼都会让里面的那扇门开着——对他来说,不论是古董还是新鲜空气,它们都是一样的可爱。
正当巴彼小心地擦拭着油灯的时候,铺子的门铃突然响了。这个门铃在巴彼家已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声音特别迷人,巴彼非常珍爱它,也喜欢和每个进当铺的人分享这美妙的铃声。
进来的是一个披着一头鬈曲金发的小女孩,踮着脚尖才能从柜台外伸出头来。
“你想要什么,小姑娘?”巴彼慈爱地问。
“您好,先生。”小姑娘十分秀气,神情羞涩,声音轻柔。她望了一下巴彼,然后四处张望,似乎在找什么东西。
“我想买一份礼物,先生。”小姑娘害羞地说。
“好,”巴彼说,“礼物是给谁的?”
“是给我外公的,但我不知道买什么好。”
“这块怀表怎么样?好着呢!”巴彼建议说。
小姑娘没有回答,却径直走到门边,轻轻地摇响了门铃。
“就是它了,妈妈说外公喜欢音乐。”小姑娘兴奋地嚷了起来。
巴彼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他实在不愿意令这小女孩伤心,可是……
“对不起,小姑娘,这门铃不卖。你再看看别的吧……也许,你外公会喜欢这台小收音机?”巴彼小心翼翼地说。
小姑娘看了一眼收音机,叹了口气说:“不,我想外公不会喜欢的。”
为了安慰小姑娘,让她理解自己为什么不愿卖那门铃,巴彼就把这个门铃的来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个失望的小顾客。
小姑娘抬头望着巴彼,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珠:“我想我懂了。谢谢您,先生!”
就在小姑娘转身要走的时候,巴彼突然想,自己除了一个离家出走、至今已有十年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其他的亲人都已经不在了,为什么不把这个门铃传给一个喜欢它、会和自己所爱的人分享美妙铃声的人呢?
“等等,小姑娘。”巴彼叫住了小姑娘,“我决定把这门铃卖了。给,看你伤心的,快拿手帕擦擦眼泪吧。”
“谢谢您,先生!外公一定会很高兴的。”
“好了,小姑娘,别哭了。”能帮这孩子一把,巴彼感到很高兴,但是,他将多么怀念这个门铃啊!他小心地用纸袋把门铃装好,叮嘱道:“你一定要答应我帮你外公——也帮我——保管好这门铃,知道吗?”
“我保证!”小姑娘说,突然变得十分安静。她紧张地望着巴彼,轻声问:“多少钱?”
“嗯,我看看。你有多少钱?”巴彼笑道。
小姑娘掏出一个装硬币的小钱包,把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倒了出来,总共2.47美元。
“小姑娘,你今天运气真好,这门铃正好是2.47美元。”巴彼说——尽管有那么一瞬间,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只收这么一点钱就把传家宝给卖了。
晚上要打烊的时候,巴彼还在想着门铃的事。就在这时,他却分明听到了门铃的声音。他朝着门口走去,却见那个小姑娘站在门外,手摇门铃冲着他微笑着。
“怎么了,我的小姑娘?你不要这个门铃了吗?”巴彼大惑不解地问道。
“不,”小女孩冲巴彼眨眨眼睛:“妈妈说,这是送给您的。”
巴彼正要问为什么,女孩的妈妈走了进来,她拼命忍住眼泪,柔声对巴彼说:“爸爸,是我。”
这时,小女孩也走到巴彼身边,拽着他的衣角,轻声说:“给,外公,快拿手帕擦擦鼻子吧。”结合全文,试分析巴彼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来看,小姑娘到店里给外公买礼物这一情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题为“巴彼家的老门铃”,请结合全文,探究这门铃寄托了哪些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陋室
贾平凹
①推开一扇黑门,就进入一个世界了。一墙之外的阳光挺好,却也有风,是从旁边的高楼下过来的,压缩了的,无形而尖硬;这门就随身紧关,一切复沉沦于黑暗了。
②主人是玩墨的,这黑屋大致也和谐。“爱屋及乌”嘛,眼睛看墨的颜色多了,便从门缝里斜射进来三根五根的光线,光线的一切的生动里,也能欣赏出这一处墨用得匀,用得活,有其亮色和韵味。
③屋的开间是三米,入深也是三米,三三得九,如果再有一点纵横,一切就好了,是一个囫囵数字的平方。再如果主人是一个无所为的人,一张桌子上置一个花瓶,插几枝假花,玻璃下压几张影星美人图,一个书架上放几排油瓶、醋瓶、酒瓶、那也就满足了。偏主人玩墨是玩在纸上的,这桌上桌下、书架里书架外,全堆放了纸卷,一屋子易燃之品。那么,锅盆碗盏,衣物用什就寸土必争,竟然能巧妙地放下三个沙发:一个大沙发,白日迎宾待客,夜里供儿子安眠,鬼知道儿子却能在沙发上长就那么高个子!两个小沙发,永远是夫妇享受的地方了,而且恰到好处,沙发前可以放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炉。人以食为本,火炉上的水壶日夜是醒着的。醒着的是难受的,所以总唠唠叨叨。
④主人常常在沙发上坐了,取笑水壶不旷达。
⑤当然,始终不醒的是另一个房子,长沙发紧边的地方,有一个门洞。门洞没有帘子,好了,这正是黑帘子,永远于所有来客是一种神秘。如果有一只猫进去,放大了瞳孔,就知道这是主人的卧屋,七平方米的,妙在安一张双人床,不松不紧。而又是从床上到床下,是书是报是纸卷。一个黑封了的窟,最宜于入静,因此主人一直未失眠过。
⑥蜈蚣有一百条腿,但并未嫌弃过腿多,云鹤有两条腿,但也并未抱怨过腿少,甚至它落下来,还喜欢一腿独立!实在没有地方让家具立脚,因为人腿太多了。惟高高的乱纸堆上,明亮亮是一台小小的座钟,座钟里有一猫头鹰,怪眉怪眼。猫头鹰是夜之魂,能在这里最好,满屋有了一种庄严感。
⑦脸一日洗几遍,脸还是不干净,眼一生不洗,眼永远是亮的。空余的地方发挥不了拖把和扫帚的功能,也就不去花那份钱,反正人是活动的,是天生的避尘珠。奇怪的是空气没有因空间狭小而稀薄,为了看清人之呼吸,就以香烟为有形的空气,吸进一口,吐出三口,袅袅扶摇到屋顶,祥云笼罩,大可在俯察品类之盛后,再可仰观宇宙之大了。
⑧主人的不修边幅,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
⑨但卧屋里挂有一把胡琴,外室里悬有一柄长剑;胡琴被尘土封住,又没弹,但它响动的是一首无声的音乐,长剑被尘土封住,但它舞动的是一幅无形的英姿。当屋垂吊的一盏电灯,视认为一轮太阳,门后挂着的一片圆镜,视认为一轮月亮,太阳永不落,月亮永不缺。儿子说:还有八颗星星,两颗在他脸上,两颗在妈妈脸上,四颗在爸爸脸上,因为老子有一副眼镜。夜里或许断电了,炉火光亮,人之初是善的,人之影却诡变,在四面墙上忽大忽小,忽长忽短,自己常常为自己吃惊和感动。
⑩工作了一天,身心都十分疲倦了,进入这个世界,窄小却温暖,昏暗而安妥,无害人之熬煎,亦无被害之惶恐。男的有妻,女的有夫,夫妻有子,有酒且饮,无酒清谈,随形适意,其乐无穷。夫妇又坐在两个小沙发上了,看芦苇顶棚上老鼠打架,打得那么激烈,结果就一只掉下来,不免说一声“有什么过不去的!”然后观起西墙上的裂缝。裂缝好宽,斜斜下来,有分有合的图案,看作是一棵秃树,也看作是一个枯笔字,更多的看作是抽象的画,常看常新。最得意的,也最欣赏不够的是东南墙角上的蜘蛛网,大若雨帽,经纬高超,尘烟熏迷,丝粗如绳,那是人工所不能及的艺术品啊
11主人是搞艺术的人,人亦成了艺术。这艺术真美。
12主人是谁,说出来我知道,你知道,而且在这个唐都古城里的差不多的有职有位的更知道。因为在他们宽敞明亮豪华的住宅里,挂满了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行、草、隶、篆字幅,且常常对来访者介绍说:“瞧,这字绝吧,我们这儿杰才济济,这便是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薛铸写的呀!” 综观全文,简要概述陋室的特点。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文写了书法家薛铸的陋室及陋室生活,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阅读《江南的冬景》中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①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②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③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④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⑤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上面语段描摹了江南的冬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图景,并归纳该图景的特点。
下列各组为语段空格处所填的动词,与原文相符的应是()
A.①飘②染③添④点⑤画 |
B.①洒②加③点④添⑤画 |
C.①洒②加③添④点⑤染 |
D.①飘②加③点④添⑤染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谈关公文化的“义”
①正式制度的实施会受到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并且,当正式制度发生崩解的时候,非正式规范在社会整合方面展现出其异常强韧而深远的力量。其中,非正式规范“义”的作用特别值得我们审视和研究。“义”是儒家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义”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提出来了,历经三千年不衰。西汉董仲舒提出:“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这里用“仁”说明彼此关系宽容;繁体“義”字下有个“我”,可以看做自制、自律,与18世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利他”主张近似。唐中叶后随着茶瓷交易盛行,社会流动性增大,“义”、“谊”混用,凸显了非血缘或乡邻之间的情义。宋代多国并立,出现“国家民族”概念,“义”的概念随之扩大,提升为家国担当的“忠义”。历代不断诠释,使“义”的观念贯彻始终,“义”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石之一。
②关公所代表的“义”,超越了血缘家族关系,成为调节更广泛社会关系的规范。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标志性具象”。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起到和谐社会、繁荣经济、强盛国家的作用。而关公文化以及和它相联系的“义”就具备这样的特点。孔子、孟子都有理论著述流传至今,但关公没有,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义”。这样,他的影响力超过所有人并流芳百世,到处都是关羽的故事和传说,关公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被后人尊称为“关帝”的人。关公与异乡异姓的刘备、张飞“恩若兄弟”,几经离合、艰辛备尝、同生共死的关系,是关公崇拜者、信奉者的榜样,并逐步演化为一种从普通百姓到上层官员,包括所有流动人口,如军队、商人等都尊崇备至敬仰效仿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因为这种关系是历朝历代流动社会公共空间中最为需要的,每个人都希望合作者、同路者是个义士——“以仁治人,义治我”,懂得“利他”和自律的人。
③关公文化还通过宗教和史诗双重途径,远播到蒙、藏、满等多个民族和周边国家地区,至今遗存仍很多。关公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民族崇敬的历史人物,也是民族和睦安康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从中汲取扬弃后的营养。
(节选自2012年1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阅读第①段,概括“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3分)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结合全文,说说关公文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越冬
于心亮
①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②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扔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③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④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 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⑤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堵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蘸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捂胸口小心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⑥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怅怅然叹口气,默下头,继续割草……
⑦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⑧亮天了,鸡鹅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里捧出花生,香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⑨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 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 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 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令,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 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 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张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 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⑩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要去打。女人说:“鸡鹅不少,打它做啥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有删改)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于。
(1)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2)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说以“越冬”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