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
C.充分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 |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 B.世袭制度 |
C.大一统制度 | D.郡县制度 |
“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A.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 B.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
C.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 | D.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A.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 B.同苏联达成共识以共同抗美援朝 |
C.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 D.争取苏联的承认以实现中苏建交 |
《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在红军的主力……红一方面军,1934年4月时,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
A.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 B.根据地建设的发展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 | D.土地革命不断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