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 |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C. |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D. |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
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要注意( )
A.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夕卜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
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作为儒家学说经典的《论语》《礼记》等被译成西方文字,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文化创新应( )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⑤是在文化借鉴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④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过程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表明 ( )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 B.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
C.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 | D.有民族特色 |
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的学生练习的曲目大多是外国音乐家的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决心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作品。他们以发展民族音乐为使命,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用交响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这说明要以中国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 ( )
A.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
B.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
C.推崇外来文化 |
D.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