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什么是哲学
陈家琪
“什么是哲学”与“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化学”、“什么是文学”的不同,就在于“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包含着哲学的全部问题;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
“什么是”,这个“是”字是现代白话文创造出来的;古汉语中没有用过“是”字。为什么会有了这个“是”字呢?这和对西洋文字的翻译理解有关。上外语课,到处都能遇见“what is”,“there is”这样的句子。这里面“is”是系动词,可以理解为“是”、“有”、“存在”。
全部问题就出在这里:哲学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是”,什么是“有”,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讨论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离不了使用“what is”这样的句子。所以哲学问题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我们的语言是一种什么结构,就会引出怎样的哲学问题。中文与西洋文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有许许多多的西方大哲学家就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在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什么是”,一般来说问的都是具体的、大家公认的存在着的东西;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反正是具体的存在物。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要问的这个“什么”是存在的;我们也都假定当我们这样问时,这个要问的“什么”作为具体的存在物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对象,比如地球、物理、天文、心理学,等等。
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或者说,当我们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物时,它还存在不存在呢?比如张三存在,李四也存在,还有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那么它们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还存在不存在呢?
这个道理能不能引申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存在吗?它与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人是什么关系?
哲学所要探究的就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我们相信具体的存在物是存在的,为什么就不相信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存在物整体就不存在呢?是什么力量把这些具体存在物聚合在一起的?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具体存在物之间有了各种不同的关系,比如因果关系,比如爱情、亲疏、友谊、敌对的关系,等等。于是,这里面就又涉及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问“什么是哲学”时,是把哲学当成一个具体的存在物来看待的;但不要忘记,哲学所要探讨的又恰恰是那种作为整体的存在。
在西文中,是把“存在”与存在物严格区分开来的。我们的先哲严复先生把穆勒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说明他已明确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群己”关系是个政治哲学问题,“群”与“己”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比如到底有没有这种作为整体性存在着的“存在”,我们是否可知它,它是什么,有无规律性,等等。还有我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均属哲学问题。它超越了我们的感官认识,超越了我们认知手段和科学仪器,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称它为哲学的思辨。没有这种思辨,也就没有哲学。
(节选自《人民教育》2014年第20期。陈家琪先生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导)
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哲学所要探究的是 ;讨论哲学问题,需要运用,否则,就没有哲学。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哲学问题的引出,首先和我们使用的语言有关,哲学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整体的存在与具体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B.语言的不同,使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就不同,西方有许多大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是因为在中国的语言表述中没有系动词“to be”。
C.当我们问“什么是什么”时,先已假定了这个要问的“什么”是存在的。这个存在的东西是具体的存在物,它是我们要探究的对象。
D.我们把具体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存在时,它们是否存在。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着,它们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什么是哲学”,本身就是讨论什么是哲学问题,什么不是哲学问题。哲学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是”,什么是存在的问题。
B.张三、李四、王五作为具体的人都存在,物理、天文、心理学作为具体的存在物也存在,它们作为整体的存在都是哲学要探究的内容。
C.在西文中,“存在”与“存在物”是有严格区别的。严复先生可能意识到“群”(整体性存在)与“己”(个体性存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D.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凡是讨论“存在”问题,都属于在讨论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更多与宗教的信仰、艺术的想象力联系在一起。

文学类文阅读
母 亲
莫 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答:


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答: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答:

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答: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



论说类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衣聂鑫森
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扉页、环衬,概称为书衣。为书设计、裁剪书衣的行当,叫作装帧设计。在我们墨花文艺出版社,搞装帧设计——包括插图的,有近十人,专设一个部室,由总编辑吴进直接管辖。
墨花文艺出版社,主要出版古今中外的文艺类书籍。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校对、行政管理、印刷、发行……呼啦啦竟有三百人之多。在圈内,公认该社的书选题精准且视域宽阔,编辑、印刷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往往名利双收。四十岁出头的吴进,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
朱大姐姓朱名青,已近五十岁,是装帧设计科班出身,干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少书衣作品获全国和本省的大奖,名气很大。
朱青不但年轻时容貌出众、才气逼人,到了半百年华依然丰韵不减。她喜欢穿旗袍,穿连衣裙,穿薄呢大衣,穿半高跟鞋,但色彩一律浅素。她的父母是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授,自小对她课读甚严。朱青天生就有诗人禀赋,又肯在诗词上下功夫,故写诗作词门径熟谙。假如朱青成了家,有了儿女,老两口还愁什么?但朱青居然就没看中一个可心的人,有地位、财富、品貌的男子多的是,但才情胜于她的人却难找。没有就没有,绝不勉强自己。
吴进笑吟吟地走进了装帧设计室,说:“我们想集中出一套当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作品也还过得去。当然是自费,书号费、设计费、印刷费包括赞助文化事业的款项,他们每本愿付十万元。只是有个要求,封面要华丽、富贵,而且指名要你这个大家亲自设计。这一套十本,就是一百万呵,社里需要这个业务,合同双方都签好了。”
“吴总,让我先读作品,好吗?”
“行。于诗一途,你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朱青花了十天时间,把这十本书稿全部读过了。她不明白这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要出这种旧体诗词集干什么?无非想体现自己的儒商气质。可惜,他们在这方面缺少天分和才情,又不肯下大力气去钻研,连起码的造词遣句、平仄、对仗、押韵都多有破绽。朱青长叹一声:“我要为传统诗词一哭!”这样差劣的作品,居然指名要她制作书衣,真是冤哉枉也。
正是初夏,气温升高,阳光暖暖的。
出版社的男女老少,突然发现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她穿的旗袍,不再是浅素的颜色,而是艳色的,或是浅色绣浓艳团花的。尽管朱青容貌、气质都不错,但毕竟年近半百,属于“美人迟暮”了,还穿这种艳丽的衣饰,到底有些不合时宜。有人猜测,朱青是不是有男朋友了,恋爱使人头脑发热、言行不检,则是常理。
只有吴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十本书的封面,朱青一个也没有交上来,用的是软推暗拒之法。按她的资历、名气,即便是当面回绝他,吴进也无可奈何,可她就是不说,不想让领导失面子。却想出这么个委屈自己的法子,让吴进去体味去领悟。
吴进脑瓜子灵,最终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十本书仍由本社出版,装帧设计由朱青的部下分担;书上加一根窄窄的大红书带,书带上印几行朱青论装饰设计思想的语录,然后落下手写体的“朱青”两字。对企业家解释是因为朱青实在太忙,无法具体操作,但书带上落名也是一种补救。企业家们答应了。对朱青则说,语录可体现她的装帧设计思想,怎么说都行,只是委屈落个姓名。朱青默然点头。
朱青的语录是:“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
这一套书很快就印出来了。
朱青又恢复了穿浅素衣服的常例。上班、下班、开会、吃饭,待在人丛里,不细看就找不出她来。有人猜测:朱青的恋爱结束了,到底没终成眷属。朱青用楚简体写了一个条幅,装裱后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用的是老子的一句名言:“道在瓦甓。”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3月28日,有删节)
结合文本,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
为什么“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
朱青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的“道在瓦甓”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吴进和朱青的处事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祭祀探古朱筱新
祭祀是人们通过一些特定的器物(石器、陶器、玉器、青铜礼器等)和形式向鬼神表示敬重、祈求保佑的一种活动。祭祀的对象主要为鬼(即所谓人死后化作的鬼魂)、自然神(即自然现象衍生的神)以及后世产生的宗教神。
据考古资料证明,祭祀最早产生于远古时期。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意识。考古发现,山顶洞穴遗址内人的骨骼的旁边有赤铁矿石粉粒遗存。将红色的粉粒撒在死者的身上,显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用意,或表示哀痛,或表示怀念,抑或表示驱邪避害。这表明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或敬或畏的情感,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随着原始人类的不断进化,工具制作技术从打制石器过渡到磨制石器,产生了原始的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由于种植业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促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更加关注。但因为原始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便认为在这些自然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一种支配它们的力量。古人将这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想象成神,这也是中国古人信奉自然神的由来。在这种认识下,古人们对鬼神既崇敬又畏惧,于是便采用一些方式和方法讨好它们来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和企盼。
这些祭祀的方式和方法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固定的仪式:在祭祀时,人们将最好的食物、制作精美的器物献给鬼神;或用焚烧祭品冒出青烟,以示通达天神;或将酒或牲畜血洒向地面,以示告慰地神,再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器物发出声响,以此通报和召唤鬼神;还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示对鬼神的敬重,以此希望鬼神满意。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居住区的房屋均围绕一个中心广场而建,还发现有焚烧过的动物骨骼,表明这个中心广场在聚落成员的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场所。这里不仅作为聚落成员日常聚会或一般性活动的地方,也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不少遗址中,都出土了玉制的器物。其中,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玉璧、玉琮、玉钺、玉璜等大量的玉器,在玉琮和其他的一些玉器外表还雕刻有神人兽面图案。图案充满了神秘、怪异的色彩,体现了良渚人对鬼神的敬畏感。这些在后世作为祭祀鬼神的礼器出现在这一时期,足以证明祭祀鬼神已经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
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鬼神崇拜及由此形成的祭拜方式,又在后世的沿袭中不断加入新的形式、内容,最终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在国家建立后,祭祀活动又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神话王权和统治的工具。殷商时期,祭祀更为盛行。商王祭祀祖先,是认为这些已经逝去的先人仍具有神力,可为后代消灾祛祸;同时也借助先祖的神力,用以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源自原始社会、在国家建立后又被移植到政权建设中的祭祀活动,在西周时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周朝政权机构中,还设有掌管祭祀的官职,祭祀鬼神还被编入礼仪制度中,并对祭祀的对象和等级、陈设器物、供奉食物、行礼方式等诸多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从此祭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以后的历史中,祭祀鬼神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17期,有删改)
下列对“祭祀活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祭祀是人们使用特定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器物,用跪拜、焚烧等形式表示对鬼神的敬重及祈福的活动。
B.北京山顶洞人把赤铁矿石粉粒撒在死去的同伴身上,以表示一种敬畏之情。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C.祭祀过程中敲击器物使之发出声音、将酒或牲畜的血洒向地面等方式是世代相传后固定下来的祭祀仪式。
D.在国家建立之后,祭祀活动即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用以神化王权,协调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打制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社会产生了种植业和定居式生活方式,此时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现象,这是因为种植业和自然的关系密切。
B.对北京山顶洞人的考古证明,此时的原始人类已经萌发了人死后有鬼魂存在的意识,这些原始人类有了原始的鬼魂崇拜思想。
C.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为祭祀方便,居住区的房屋都围绕一个中心广场建立。
D.祭祀鬼神一直是历朝历代沿袭的习俗,虽然不同朝代祭祀的对象、形式和内容完全不同,但祭祀活动都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归纳祭祀活动的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