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察其意甚恨恨:遗憾 | B.又以亲戚故,甚狎 狎:亲近 | 
| C.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 D.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 
| B.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 
|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 
| D.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 B.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 C.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 D.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成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4分)
(3)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4分)
按要求对下面句子的不同句式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童子何知
 ④访风景于崇阿⑤此小大之辩也⑥奚以知其然也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而刘夙婴疾病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4)判断句:
文化经典阅读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 
|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 
|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 
|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寓:寄托 | B.亦聊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 
|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释:解释 | D.然去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以儿戏害其国以有尺寸之地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 C.然为人取去为天下笑 | D.譬之烟云之过眼始臣之解牛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 A.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函梁君臣之首 | 
| B.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兴国 | 
|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厚入有间 | 
|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难为:视为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②不以封疆之界,固国③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④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②域民:限制人民。③固:使动用法。固国:使国防坚固。④亲戚:指内外亲戚。畔:通“叛”。
 (1)“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括。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资治通鉴·后梁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颇知属文属文:写文章 | 
| B.思母,欲告归告归:告假回家 | 
| C.累迁至中书令累迁:多次升迁 | 
| D.延徽寓书于晋王寓书:呈奏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契丹主待之益厚夫晋,何厌之有 | 
| B.使牧马于野以其无礼于晋 | 
| C.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以此知之,故欲往 | 
| 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并发配去放马。 | 
|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 
| C.延徽从契丹逃回后,向朋友王德明表达了重返契丹的想法,朋友表示支持。 | 
| D.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
 (2)拊其背曰:“向者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