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 |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 |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 |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缚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中书省 | B.尚书省 | C.门下省 | D.参知政事 |
下列关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者相同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是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C.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 | D.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历朝所沿用 |
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 | 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左边的一组火花图反映了早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火柴业的力量源泉,也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指的是()
A.抵制洋货,盲目排外 |
B.不择手段,追求利润 |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
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
假设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 B.轻工业 | C.农业 | D.军事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