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中文字为引者标注)。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
(1)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神?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法国的沦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口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明中叶后期,玉米、番薯自海外传入我国。它们不但高产,而且不与稻、麦争地,加之栽种培植极易,清朝时在我国普遍种植。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人头税取消。大量隐匿人口得以上报和统计,也刺激了人口的大量生产。乾隆帝说“百余年太平天下,休养生息。天下户口之数,视昔多至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晚清学者汪士铎指出,由于“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摘编自陈权清《清代人口的增长与危机》
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是我国古代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③,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④,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件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48年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1861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年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
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关键词表

废除井田
京师大学堂
郡县制
募役法
均田制
废除诗赋词章取士
建立县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长制
恢复高考

阅读材料三,从“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交往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老(尊敬)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虽(即使)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墨子·亲士》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与墨子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二者不同主张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外交机构表

机构名称
设立时间
机构职能
南洋大臣
1844年
由两广总督兼任,专管中国南部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务。
总理衙门
1861年
清朝中央机构,掌管与外国有关系的一切事务,如签订条约、通商往来、修筑铁路、修造轮船、购买外国机器、架设电线、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等等。
北洋大臣
1870年
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
外务部
1901年
清朝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班列六部之前”。同时,陆续增设了商部、学部、实业部、铁路局、陆军部、海军部等机构来行使原总理衙门的部分职权。

(2)阅读材料二,对晚清外交机构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阐述影响晚清外交机构变化的历史因素。
材料三 194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二战后到20世纪五十年代,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直保持相对强势的地位。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国尼克松政府两次宣布美元贬值,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也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不再承担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1980—1985年,美元进入升值期,此后到20世纪九十年代,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强势地位逐步得到巩固。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美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地位的发展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