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
命题者 |
试题 |
格致(自然 科学)类 |
龚照瑗 |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
教育类 |
刘坤一 |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
治术类 |
周馥 |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提倡学习手工技艺,鼓励葡萄酒、橄榄油出口;
颁布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制定“遗嘱法”,杜绝贵族侵占平民财产。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材料三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 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4年美国众议员欧内斯特·伦丁提出“失业保险议案”,要求国库支付救济金给所有18岁以上的被迫失业者。此外,参议员修伊·P·朗提出“共享财富”方案,主张对高收入阶层课重税,以便为全国所有家庭提供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1935年,社会保障法在人们提出各种社会保险方案的影响下通过。根据这项法律,联邦政府成立社会保险署,并规定社会保险将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对盲人、需赡养儿童和其他不幸者进行资助等。至此,各方面的救济保险工作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材料二“从摇篮到坟墓” ──某西方国家的福利体系
养老金:65岁以上的瑞典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计算。养老金的来源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
父母儿童保险及儿童护理:产妇休产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
![]() |
医疗保险:瑞典公民都享有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补贴。 |
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有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
材料三希腊的社会福利不仅高昂且名目繁多,每年政府都要为公务员福利拨出数以十亿计的款项。例如已经去世的公务员的未婚或者已婚的女儿,都可以继续领取其父母的退休金。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到了2050年,希腊的养老金开支将上升到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欧盟的成员国的平均养老金开支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希腊的公务员们每个月更是可以享受到5欧元到1300欧元之间的额外奖金,奖金的名目也相当随意而奇诡,比如会使用电脑、会说外语、能准时上班。
图表:2012年2月12日希腊首都示威活动引发骚乱数十人受伤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社会保障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措施的现实意义。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所述西方国家福利体系的特点有哪些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文字部分与图表部分存在的逻辑关系;从中你能得到了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派观点: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道路。另一种则赞同罗斯福的做法。罗斯福把赞同和反对的两派代表请到白宫开会,就即将颁布条文的措辞取得了协议。企业家们和他们在国会里的代言人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一切自由竞争都应该停止。正如琼斯—拉姆森机械公司当时的经理拉尔夫·弗兰德斯所说,他们“完全相信,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三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谈到中国特色时,提出了一种理解的新视角,那就是将“中国形象”表述为“淡色”。他指出,所谓“淡”,即是融合“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而和谐既是中国传统的价值,也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他认为,中国需要一种“淡色”的国家形象,将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为什么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反对派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结合史实说明赞同派认为的“要复兴和繁荣,就非限制竞争不可”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何体现?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三中的“淡色是水与火的矛盾结合体”。综合上述材料,评析三国政策的相同之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籍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潮,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材料二: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中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典型事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什么决定。
(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以上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3)两则材料都提到“上帝”,试分析其各自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