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B. |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C. |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D. |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20世纪70年代,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英美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这种“混合经济”反映了西方国家()
A.适当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B.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 |
C.大力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全面停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中国。此阶段,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大众。对此评论不妥的是()
A.当时的服装没有美化功能 | B.服装亦可表达政治倾向 |
C.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 | D.反映当时社会主义国际阵容较为稳定 |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毛主席所讲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何时退出历史舞台()
A.1949年 | B.1952年 | C.1956年 | D.1978年 |
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间势力,“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以下史实中对中共争取中间势力没有重要作用的是()
A.遵义会议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 B.应邀参加重庆谈判 |
C.中共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张 | D.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
1933年《申报月刊》报道: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这篇报道的相关背景不包括()
A.中国的内忧外患 |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 |
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 |
D.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现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