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某实验小组将一定浓度的小球藻浸入盛有适宜培养液的两支试管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二氧化碳浓度分别设置为0.05%和0.03%,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台灯改变光源与试管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中曲线1、曲线2.请分析回答。

(1)测定净光合速率除了测定氧气释放量外,还可以测定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限制D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限制EF段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F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又做了探究小球藻最适生长温度的预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二氧化碳浓度为0.05%)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设计探究实验思路:

温度(℃)
10
20
30
40
50
光照下释放氧气的速率(mg·h-1
9.67
14.67
19.67
21.67
19.33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还有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
预实验中温度为_______℃时,光合速率最大。此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8分)图1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GAG)。图2为对某一家族中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甲病)和另一种遗传病(乙病)调查后得到的遗传系谱图。调查发现Ⅰ-4的家族中没有乙病史。试回答(以A与a、B与b依次表示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及等位基因)。

(1)图1中①发生在____________复制时期,②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
(2)若图1正常基因片段中的CTT突变成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一定改变?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病属于_______________遗传病。
(4)若Ⅲ-2与Ⅲ-3婚配,其后代U患病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U同时患两种病女孩的可能性为__________。
(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可以用法则来表示。

(8分)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原因是F1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组。
(4)通过矮杆抗病Ⅱ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获得的矮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8分)某动物种群中BB、Bb和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6和0.1,请回答:
(1)该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足够大、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bb的基因型频率(会、不会)发生改变。在这一理想条件下,该种群是否能进化(能、不能)。原因是
(3)如果该种群后来形成了新的物种,则一定产生了隔离。

(8分)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下图为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增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病毒正在侵染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细胞的是HIV的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
(3)④的信息传递过程称为。③过程是以DNA的条链为模板,以
为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4)③过程形成的物质通过,到达细胞质,在(细胞器)上进行④过程。
(5)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HIV众多变异类型是
的结果。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