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 “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
|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
|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
|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理解
[美国]佩里·萨罗
我伸展着双腿坐在起居室的桌前,随手拿起一封信看起来,这是一封来自玛递尔百货商店的信,信中说:我们欠他们一百七十五元钱。我愣住了,这肯定是误会了,因为我和詹妮特从来没有花过这样一笔钱,因为我们俩人已合计好,存钱付买房的首批付款。我又端详了一下账单,走进卧室,看见妻子詹妮特正蜷缩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一份杂志,我对她说:“玛递尔百货商店给我们寄来了一份一百七十五元的欠账单,肯定是搞错了,会不会是十七点五元呢?”妻子没有回答,她只是慢慢地把杂志放到胸前,平静地说:“这件事我想暂时先不要管它好吗?”
我突然意识到:妻子可能花了这些钱,我两眼紧紧地盯着她,好像现在开始,我才认识她,妻子微笑地对我说:“我到时去支付这些钱不就得了。”“不,我想知道的是:你究竟用这些钱买了什么东西,我并没有看到家中添置什么新东西啊!”妻子垂下眼睑,低声说:“巴尼,这是我自己想买的东西,我不想告诉你。”我听到这更加迷惑不安了。这笔钱的花销,意味着我们将要推迟一个月买房了,更糟的是:我能够再信任她吗?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呢?我厉声对她说:“你不要兜圈子了,我想知道你究竟花钱干了些什么,我有权知道。”
妻子轻轻地碰了碰我的胳膊温和地说;“不要生气,好吗?你最近很辛苦,但是你的情绪似平太激动了,这样很不好。”听到这些话,我更生气了,但是妻子也开始变得尖锐起来,她对我说:“我同你结婚,并不意味着我失去拥有私人秘密的权利。”忽然,我想起来一件事,肯定是那条该死的貂皮围巾引起的。卡洛尔在两个月前曾买了一条貂皮围巾,妻子看了满眼羡慕之情,就在玛递尔百货商店,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她那欣赏貂皮围巾的情形又一幕幕地出现在眼前……
我对妻子说:“你耍了一个小把戏吧!我知道你买了什么,我真想用诅咒的方式来阻止你的行为。你是一个挥霍者,还以为我是一个大傻瓜呢!”妻子对我说的这番话感到气愤,她立即跳下床,两脚踏在地毯上,“难道你想象中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吗?”她喊着,看到她开始气呼呼的样子,我顿时溢出了一点莫名的满足感。妻子对我的积怨像洪水迸发一股脑地向我涌来:“你知道爱情是什么吗?我想,你还得花很长时间去寻找它吧?我要乘出租车去我母亲那里,你不要用电话来干扰我,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这时,我才发觉,问题开始变得严重起来了,但我没有向她让步,我想她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她生这么大的气,我可不是那种可以让人任意摆布的人。
第二天早晨,在办公室里,我埋头工作,没有与人攀谈,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的情绪。当用完午餐返回办公室时,碰见了比尔·汉姆瑞,他向我展示了一套新的高尔夫球用品,于是,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也买一套最钟爱的高尔夫球用品,那么不是和妻子的矛盾就扯平了吗?
这天下午,我去了高尔夫球俱乐部,并把用品拿回了家。我在家里地板上挥杆击球,一个球骨碌碌地从起居室滚动到卧室,钻进了妻子半开的壁柜中。这壁柜很大,里面很黑,妻子的很多衣物还挂在这里。我弯腰在里面摸索着找球,手上忽然碰到一个硬东西。原来这是一个大盒子,里面竟然放着一套漂亮的高尔夫球用品,比我见的那些都要好,从盒上的标牌上可以看出,这些全部购自玛递尔百货商店。忽然,我记起来一件事,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将在这个星期二,细想起来,我竟没有能为妻子买点什么礼物,妻子想用她的爱心给我一个惊喜,然而,我却是多么的愚蠢可笑啊!
我想,我有一件事情必须立即去做,那就是:明天立即买一条漂亮的貂皮围巾,悄悄地把它放在我的壁柜里。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我”对玛递尔百货商店一百七十五元的欠账单疑惑不解,而詹妮特却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杂志,因为她知道这笔钱的底细。 |
| B.“我”认为一百七十五元钱被詹妮特挥霍掉致使我们要推迟一个月买房,这正是“我”当时觉得不能够再信任她的原因。 |
| C.“我”明白了妻子用一百七十五元钱为“我”买高档高尔夫球用品后,准备为她买一条漂亮的貂皮围巾,这样就不欠她人情。 |
| D.詹妮特说“我同你结婚,并不意味着我失去拥有私人秘密的权利”是由“我”态度恶劣引起的,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
E.这篇小说借助人物的对话揭示了矛盾冲突,并且层次清晰地表现了詹妮特对“我”的态度由平和、耐心到不满,怨愤的变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有多方面的特点,请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我”对妻子的爱心经历了一个由误解到理解的过程,请你就对“误解”和“理解”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简陋的石器到高精尖仪器,从茹毛饮血到各式精致菜肴,从原始粗糙的石洞到豪华的别墅,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能力当让天地惊叹畏惧。最初的人类,食物和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面对可能的频繁迁移,天然住所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洞穴、树木都是躲避天敌的良居。当满足了身体基本的保护和取暖问题后,人类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于是,农耕取代了狩猎,天然的洞穴变成了巧手搭建的房屋。随着建筑技术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发展到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到了现代,房屋建造从根本上发生了变革。人工材料取代了天然建材,结构更加稳固,外观愈加独特。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群从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当人类为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信心满满时,生态的反作用力也开始困扰我们。工业社会的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而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高发展带来的是高消耗、高污染与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如果说,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破坏的只是局部的生态系统而导致区域性的文明衰败,那么工业文明、城市化进程破坏的则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大面积与大规模的建筑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文明在经过数十世纪的成长与进步之后,正在面对“拐点”到来的可能。
除了高楼,我们还能住在哪里?低碳,正成为解救地球危机的密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充分发展阳光、风能、生物质能……低碳重构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宣扬着“和谐城市”的理念,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各项场馆积极践行了“实验室中的科技梦想”。而回顾人类各种过去时或进行时的住宅,似乎也可以与和谐的城市理念遥相呼应。成本低廉、环保节能的草屋,远离喧嚣的穴居,默然回归自然的极地冰屋,像鸟儿一样搭建的树屋,就连海上货运划时代的产物——集装箱也可以变身循环经济住房……这些并不是哗众取宠或所谓的行为艺术,它们与钢筋水泥建筑物的并存,是一种对文明的尊重态度,一种善待地球的最亲近方式,一种认知抑或精神上的享受。
在这样的房屋面前,我们不再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并对自然发号施冷,而是充分尊重并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住房的回归、维持与创新,迈出的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言却是一大步下列有关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在工具、饮食还是居住领域,人类都表现出足以让自然惊惧的、强大的征服能力。 |
| B.当食物和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人类便从寻求临时性的天然居所转向追求固定性的人工住宅。 |
| C.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取代自然木石成为建筑材料,成为现代房屋建造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唯一标志。 |
| D.从木石合用的各式建筑到现代的城市群,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步伐。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是构建工业化经济体系的基石,但他对能源、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失虑。 |
| B.生态系统的破坏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远甚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 |
| C.现代工业造成人类聚居局面,随之而起的城市化进程则加剧了城市群扩大带来的资源消耗,于是生态系统的破坏由区域性而波及全球。 |
| D.文明的“拐点”可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成长途中的警示,也可以是不同于传统的其他生存形态和更加优化的社会发展模式的预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意味着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则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人类未来文明的关键路径。 |
| B.“和谐城市”的理念,是对上海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回应,由此使得城市与乡村在响应“和谐”的进程中并驾齐驱。 |
| C.草屋、穴居、冰屋、树屋、集装箱等人类住所,之所以能与钢筋水泥建筑并存,是因为它们同样尊重文明,同样体现出人类对地球的善待。 |
| D.从驾驭自然到善待自然,人类文明以居住领域一小步的迈出牵动着整体一大步的迈进,“人类还能住在哪儿”这一问题值得全人类深思。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匿,罪灭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
|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
|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
|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
|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黄家驹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光辉岁月》,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正是黄家驹创作献给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首对自由的颂歌。歌中唱道:“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这既表达了黄家驹对曼德拉的敬仰,也诠释了曼德拉的信仰。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光辉岁月》的歌词,他听到最后潸然泪下。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于12月5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逝世,享年95岁。这位南非“斗士”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代价,为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奉献了全部力量,并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敬意,成功推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
1918年7月,曼德拉生于南非东开普省一个村庄里的一个显赫家庭。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然后进入福特哈尔大学(Fort Hare),当时这所大学是专门为南非黑人设立的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但他因参加一场抗议活动(与一学生团体选举的争议有关)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逃到约翰内斯堡,在那里学习法律,成为科班律师。他和他的朋友、同为斗争英雄的奥利弗•坦博创办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
在约翰内斯堡的日子里,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1944年,他成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并在1961年非国大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成立后成为该组织的领袖。
一年后,他因“非法越境”和“煽动工人罢工”的罪名被捕,被判监禁五年。1964年,还在服刑的他与非国大其他活动分子在臭名昭著的“瑞佛尼亚审判”(Rivonia Trial)上被控阴谋颠覆,被判终身监禁,随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铁窗生涯。在监禁期间,他曾与种族隔离政府官员秘密谈判,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被释放。在此九天前,南非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
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获胜,他本人也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曼德拉宽广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1999年6月14日,任满一届的他履行诺言,功成身退,自此过起了漫长的退休生涯。
南非官方曾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曼德拉的政治生命“法定”为67年。
2009年11月11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曼德拉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以表彰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作的贡献,2010年曼德拉92岁诞辰,成为第一个“曼德拉日”,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就此和政治、历史戏剧性交织。
即便反对曼德拉的人也承认,曼德拉有感染力、号召力和顽强的斗志,在漫长的67年政治生命中,他不畏挫折,不受威逼利诱,执着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已存在了漫长的3个世纪,且南非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国家,他的政治目标曾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不同色彩和谐共处的“彩虹国”,仿佛注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谁又能想到,他和同时代无数黑人、白人、其它有色人种中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顽强奋斗,竟真的能让“彩虹国”从天上降临人间?
正如BEYOND乐队的致敬之曲《光辉岁月》中所唱的那样,这位传奇政治家“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历尽艰难,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问谁又能做到?”
(摘编自《网易新闻》)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生为黑人权利奔走呼号,历尽艰辛,他或许有过彷徨,但他从不退缩,终于赢得世人敬仰。 |
| B.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成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人。 |
| C.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当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 |
| D.鉴于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作的贡献,7月18日,从此和政治、历史产生了联系,不再只作为他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而存在。 |
E.曼德拉是新南非的缔造者、非洲人民的骄傲,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回顾了曼德拉的传奇一生,表达了对曼德拉一生丰功伟业的赞美。请简要概括曼德拉为追求“光明和自由”所作的努力。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用了黄家驹的《光辉岁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曼德拉的逝世是巨星的陨落,他的“光辉岁月”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下列加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
| C.声非加疾也(快) |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