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中国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亚太人民一起探讨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合作推进发展,让美丽的海洋造福人类。
请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让美丽的海洋造福人类的依据
材料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乡镇政权机关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公开程序,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材料二: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由法律来确定。政府只能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各项法律法规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2)有人认为:“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与政府权威紧密相联,所以,只要做到依法行政,就能树立政府权威。”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评析这一观点。
材料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
注: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8%。
材料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什么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见表格)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别跟帖分析。(7分)
帖一:网友“云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
跟帖(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帖二:网友“冻土”:他的年收入100万元,我的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的年收入202万,我的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
跟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它常常也成为一个普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表现为下图中的虚线。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并结合材料分析企业创新带来的影响。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自行车的制造、消费大国,同时电动自行车也是中国老百姓主要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制造成本低,售价一般在两三千元左右;使用成本较低;而且电动自行车是一种绿色环保交通工具,尤其对城市短途出行的人群最为合适。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电动自行车成为老百姓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