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很多大导演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好剧本仍是电影最重要的要素。优良的技术的确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一部好电影,绝对少不了导演、编剧用心思用时间用“笨办法”,一字一句去雕琢的过程。
本届金马奖的大亮点之一,无疑是回台为金马奖服务的国际大导演李安。这位一向为人低调的名导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打磨作品?此次“风华展 ”给了我们答案。
展厅中陈列了李安“家庭三部曲”中《饮食男女》的剧本以及《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饮食男女》的剧本手稿,展示了三张田字格信纸。李安以从右向左、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很规整地写出故事内容,字迹清晰干净,没有一处更改污迹,标点符号使用也十分讲究。而在每一段无对白部分的开头处,李安还用三角符号做出标记。再看《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李安连写带画,告诉摄影师林良忠要拍出自己想要的飞机降落场景。“时间最好是下午稍晚”,“四五点时的降落傍晚”,“机尾标志要清楚”,就连用什么底片拍,摄像机的位置应该在飞机哪一侧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此外,大导演还画出了不同镜头需要的细节,第一张可以看到标注“机轮入境”、“从机尾方向拍降落”,更有“机头朝向天空仰角45°”、“从天而降的压迫感”这些细节。这张手稿显然不及剧本手稿整齐美观,但李安导演罕见的“简笔画”着实加分,还有那些写了又划掉的痕迹,透出一股认真到极致方显呆萌的气质。
第28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大奖,李安的《推手》惜败给已故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这次展览上,记者发现,李安展区的对面就是杨德昌的展区,两两相对颇有趣味。杨导的展区,除了展出 杨德昌的代表作《恐怖分子》、《海滩的一天》的剧本,还有杨德昌写给编剧小野的信件手稿。信中,杨导称小野为“李远同志”、“亲爱的战友”,并提到,“我非常不希望 你觉得我对《牯岭街》在今夏开拍的悲观是一种逃避……在这样一个绝望的局面里,我的态度是绝对积极的。”寥寥数句,吐露了他在拍摄期间面对困难的心境。信件抬头称呼的最后一字以及文中若干字的墨迹已晕染开来,看上去有一种岁月沉淀感,而那些涂改过的字词,也让人体味到杨德昌下笔时用心斟酌的心情。
台湾电影的爱情文艺片曾经历过鼎盛时代,这就不能不提琼瑶和三毛。展厅里,厚厚两大本《心有千千结》和《我是一片云》的剧本手稿,满足了大家对于浪漫到极致的琼瑶,在做基础创作时的好奇心。水蓝色钢笔字清秀流畅,内页周边粉色花纹围绕,少女心一览无遗,不得不让人感叹琼瑶的浪漫公主情结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绝对是她骨子里的东西。
秦汉、林青霞、张曼玉曾有部著名电影叫做《滚滚红尘》,林青霞也凭此片拿下金马影后头衔,而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传奇女作家三毛。展厅中,《滚滚红尘》的电影片段在播放着,旁边就挂着三毛的原作手稿,无格白纸上字迹潇洒,一如三毛直率倔强的真性情。
(摘自徐杨《琼瑶写剧本的稿纸带粉色花纹》)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从电影编剧的角度,先后简介了李安、杨德昌、琼瑶和三毛等在打磨剧本时的认真和用心的优秀品质。 |
B.一部好电影,除了要有优良的拍摄技术之外,还要有好剧本。有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就会生产出一部优秀的电影。 |
C.在《喜宴》的分镜头拍摄示意稿中,李安给摄影师林良忠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要林良忠尽量拍摄出他自己想要的飞机降落场景。 |
D.台湾电影的爱情文艺片曾经历过鼎盛时代,剧本代表作品有琼瑶和三毛分别编写的《心有千千结》和《我是一片云》。 |
E.本篇新闻报道条理清晰,言之有序;善于捕捉细节,描写生动;在叙述描写中有一种淡淡抒情韵味。第二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第4段,是如何写杨德昌的?请概括分析。
对这篇新闻报道中那些著名导演和编剧用心思用时间用“笨办法”一字一句雕琢剧本事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外的土地
刘丽丽
①白鹭最近经常光顾这里。它在我窗外的田野飞翔、散步,起初是一只,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群。白鹭光临,让这个寻常的夏日美好得像一首唐诗。五言、七言,在高处的田埂上,它们习惯栖息成工整的格律,却又表情轻松,透着盛世的安闲。偶尔,当墨花绽开,领头的一只掠地飞起,其余的次第跟上,蓝天碧野之间,便仿佛有一支悠扬的乐曲奏响。
②七月的田野此刻应该竖起了青纱帐,田埂上还可能闪耀着金色的葵花。但现在,这里被荒草占领。自从麦收过后,土地的主人就再也没来过。两季的青苗赔偿金已经发放到农户手里。今后几十年里,他们每年都会因为这块土地而得到一笔赔偿。一亩地一千元,以此为代价,他们交出了自己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大批机器和建筑材料还没有运达之前,这里是一片暂时的安全地带。从五月到七月,荒草疯长,野菜横行。蛮荒家族的空前繁盛吸引了许多牧羊人前来放牧。世界暂时太平,大批昆虫在此定居,它们为鸟类提供了丰盛的夏日大餐。
③一对黑喜鹊飞来,降落在不远处的小河旁。午后的太阳将河水晒得暖烘烘的,泛着一股夏季特有的潮湿味。这是两只常见的黑喜鹊。它们谨慎地将脚迈向水边,小心探身下去饮水。河水温暖,弥漫着湿漉漉的善意,放松了紧张的神经。一只喜鹊上到河岸的高处梳理翎羽,另一只,忽然将身子一滑,做了一个干练的入水动作,下河洗澡了。这可着实吓我一跳,没料到它竟有这样的本事。印象里,喜鹊应该和鸡一样在土里洗澡。看来事实并非我想象的那样。虽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洗澡的目的都一样,但潜意识里,总觉得用清水淘洗较之在沙土里打滚,前者更干净。也许,从鸡不再展翅飞上蓝天的那一刻起,上帝便剥夺了它作为鸟类的诸多特权——比如洗澡时的优雅和高贵。
④那只黑喜鹊的身躯半露在浅水处,扎个猛子,像野鸭子那样,驾轻就熟。出水之后,它甩甩头,水珠带着兴奋的尖叫声四处飞散,它却气度淡然。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分多钟。最后,它跳上高处,毛发湿淋淋地贴在头上,像刚刚结束了一场舒适的淋浴。我注意到,它刚才在水里还做了几个仰泳的动作,将肚皮朝天。肚皮是动物们最薄弱的地方,一旦敢于暴露,说明这是动物认为最安全的时刻。作为一个异族的观众,喜鹊没有被我吓跑,而是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姿态,看来它们对人类有了初步的信任。
⑤春天是喜鹊恋爱的季节。学校西北角,有建校时栽下的几株杨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上,住着两只喜鹊。它们是最早定居小镇的居民。几年了,每到春天,都能见到它们忙进忙出。新生命诞生之前,先要修补鹊巢。干硬的枯树枝,填补了一年来的破败。柔软的麦草,营造出产房的温馨。当树顶鼓胀成一蓬碧绿,浓密的枝叶间便开始传出幼鸟的叫声。那是喜鹊家族的人间烟火。夏季开始的时候,幼鸟已经可以飞翔。晨光初绽,它们跟随父母从楼顶俯冲下来。黑白的翅膀像鼓胀的帆,它们平稳地驾驶着自己的身体,滑翔着,掠过穹窿似的天空。进入取景框的刹那,一切真是美到了极致。
⑥最近几年,小镇周围喜鹊的数量开始多起来。鹊巢数量的增多,一度被认为是生态好转的标志。但眼前的这两只喜鹊,我不确定它们是否就是校内杨树上的那两只。从它们惬意的表情看,应该不是。昨天下午,几辆卡车开进了校园。随着一阵阵电锯的轰鸣,陪伴这所学校十几年的杨树和桃树都被砍伐殆尽了。大树轰然倒地的刹那,一股尘埃腾地飞起,第一次堂而皇之地落满鹊巢。纷乱的枝叶在惊魂未定之际被卡车运走。劫后余生的野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会谈论起这条爆炸性的新闻。
⑦做晚饭的时候,我的目光习惯性地投向高处的鹊巢,迎接我的,却只有空荡荡的风。
⑧风,在漫无目的地吹,以致距离这片土地一百多米的公路上,烟尘弥漫。半边公路被剖开,露出皲裂的大地的肌肤,工人们正在铺设通信管道。未来的几个月,将会有几家规模不等的工厂在此地安家落户。平静的小镇,正在接受一次开膛破肚的变革。肥沃的田野将会被花园小区、欧式住宅取代。随之而来,将会有大批的外来树种占据这里。侧柏、木槿、蔷薇,都会在微风里展示它们的尊宠。土地的原住民,不知道去了哪里,更不知道它们怎样了。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们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赔偿。城里的地盘,向来是按平方米收费的。人类已经精明到连个窟窿眼都不会给他人留下。
⑨傍晚散步,弥漫的灰尘暂时平静下来。疲惫的大地得到了暂时的喘息。暮色中的楼顶,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叫声。抬头寻找,黑暗笼罩了一切,我望不见熟悉的身影,但我心里明白,那是流离失所的焦灼,滑过喜鹊干渴的喉咙。(节选自《经典美文》2014.06)文中第②段和第⑧段“土地的主人”和“土地的原住民”分别指代谁?无休止的开发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危害?
赏析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
(1)领头的一只掠地飞起,其余的次第跟上,蓝天碧野之间,便仿佛有一支悠扬的乐曲奏响。
(2)劫后余生的野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会谈论起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文章写学校西北角杨树上的“两只喜鹊”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全文和课文《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及给我们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简要回答诗歌上下两节中两个“遥望”的含义。
有人给本诗续写了一节:“当我年老的时候/抬头望一望远方的港口/夕阳就停在不远的地方/却隔着更加遥远的海洋。”你认为加上这四行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介书生汤一介
马海燕王晓晔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湖北黄梅人,祖父汤霖是晚清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上世纪90年代初,应对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汤一介首先提出,中国古已有之的“和而不同”对解决当今世界、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人类社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需要用“和而不同”调整好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关系,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如今87岁的汤一介已成新时期国学的领军者。今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大,与其长谈,赞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汤一介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大师”:“我不是大师,现在没有大师,原因是我们没有提出一套理论,让世界上都承认,还没有出过一本类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影响西方世界上百年的著作。”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早在1990年,他63岁时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我今后10年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一是把《儒藏》(精华编)编好,二要把儒学研究院做好,三是要把和现实有关的课题做好,四是要把研究生带好,五是把和国外的学术交流做好。”《儒藏》启动时,汤一介曾表示。
他的学生张广保说,“先生把时间看得很重,学生们没有问题都不敢找他,但带着问题上门请教又当别论。如果他看到你的书写得好,即使不认识你,请他作序他也欣然答应。他写文章也从不做挂名作者,只要他任主编或挂他名字的文章、书刊,他都一个字一个字看,《儒藏》的校勘、标点也是如此。”
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有人问汤一介想没想过,可能这一生不会完成《儒藏》这一旷日持久的工程了。汤一介说,“(这件事)必须做,除非我根本什么也不能做了。人活一天,就要做事,只有做事才能体会到快乐。”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纵观这一生,汤一介说。本文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汤一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汤一介先生为什么编纂《儒藏》?你认为《儒藏》对于中华民族复兴有何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下列对我们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
B.“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
C.“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
D.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
下列有关我们古代“冠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
B.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
C.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
D.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
B.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
C.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 |
D.古代所说的“冠礼”,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萤萤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地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
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出来的青石雕像。火光映照着他的脸,一会儿明亮,一忽儿灰暗,四方脸中央,雄踞着一宽大的蒜头鼻子,脸颊上有两道粗糙的大动脉似的皱纹。这张脸上,现在呈现出安详的神态,专注的眼神。他间或用右手里的树枝拨弄一下火堆里的柴枝,甚至歪一歪脑袋,向火堆里吹两口气,然后又坐直了,却不开口说话。
“吃——熟咧。”
他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选自《陈忠实文集》)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请分析这一段文字的表现特色。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
(1)咱们……好苦哇……
(2)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
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