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因素中德国没有估计到的是( )
① 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③英军很快参战 ④日本参战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 D.①③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 A |
1977年,我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
科教兴国战略正式实施 |
| B |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
| C |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
世界性饥饿问题得以解决 |
| D |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
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参照作者这种思路,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 B.西方“民族自决”思想在中国传播 |
|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 D.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
|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
|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
|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 B.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 C.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 |
| D.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