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为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 |
B.将所取的组织先用胃蛋白酶等进行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
C.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 |
D.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50代左右,所培养的细胞全部衰老死亡 |
下图为将胡萝卜的离体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培育形成试管苗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B.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杂合子 |
C.此过程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D.在利用单倍体育种法培育优质小麦的过程中,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 |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人凝血因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知,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该目的基因 |
B.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进入羊受精卵细胞后,其传递和表达不再遵循中心法则 |
C.在该转基因羊体内,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聚合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
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
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
B.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
C.培养液为上述人工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 |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 |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致敏B淋巴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
C.“甲流”患者在恢复过程中,效应B细胞能与病毒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
D.效应B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但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