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明启的《时间“跑”哪去了》。(10分)
①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②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③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知道报纸曾有报道,在北大、清华做食堂炊事员和门卫保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时间坚持读书,“偷”着听课。后来我在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的一篇文章《读书的艺术》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文章说:“那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到他那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们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是跟几个朋友和相识在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原来如此!读书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④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去发现那些未曾被眼睛看到的大美,去寻找那些未曾让心灵抵达的大善。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坦,文章却越来越单薄;环境越来越优越;表达却越来越苍白。究其原因,与我们不阅读、少阅读有直接关系,也与我们常常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有关联。
⑤对于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读书的人,不妨看看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铸剑,“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能读得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春风得意马蹄疫,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多少事,一切尽在灵心观照之中;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永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就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⑥读书需形成习惯,愿每个人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催生自己的事业发芽、开花、结果。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文章以“时间‘跑’哪去了”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选文第①②段讲述了关于读书的传闻有什么作用?(4分)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
王继颖
①盛夏,全家去吉林省大山深处探访亲戚,迷了几次路才找到他所在的小村庄。村外公路狭窄,一家又一家石头加工场白烟升腾、机器轰鸣。村里房屋低矮,住户稀疏,才下过雨,蜿蜒的土路泥泞……
②归来之后,却常常记起那个小村庄,因为亲戚邻居那灿烂的笑脸,因为他家那道鲜花盛开的篱笆。亲戚邻居是个中等身材、五六十岁的男人,他家院落并不宽敞,院子东、西面是别家的石墙。(A) 院子北面,繁花似锦的各色六月菊,密密麻麻,交织成两道五彩缤纷的花篱笆;两道花篱间,藤条弯成的月亮门,缠绕着凌霄的绿叶红喇叭;月亮门向外的路两边,妖娆着数不清的粉紫大丽花。繁枝茂叶的绿背景,烘托出成千上万朵绚丽的花。主人大概常浇水喷洗,所有的花,都清丽明净,如刚沐浴过的婀娜女子。
③邂逅这么多美艳动人的花,我欣喜地驻足,看不够,就用手机拍。一张笑脸从月亮门里迎出来,朴素、热情又亲切:"你们是远道来的吧,去老钱家?"他指着近旁一户人家。
④我的心全在花上:"这么多花儿,太漂亮啦!全是您养的?"
⑤"是啊,每年都养,习惯了。花儿也一年比一年好看。要是喜欢,走的时候捡大朵的,摘些带回去﹣﹣哪朵好看,尽管摘,回去插花瓶里,也能开几天。"男人语调不高,温和的声音里透着欣喜。(B) 他含笑看花的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一群美丽的女儿。
⑥我没带走一朵花儿,我不愿带走一朵花儿。那绚丽缤纷的花儿,洋溢着美丽温和的芬芳,应该绽放在枝头,而不是萎谢在瓶中。虽生活在石粉包围的僻远山村,因为这鲜花盛开的明媚篱笆,男人平凡的日子和生命,一定不缺少希望和滋味儿。
⑦归路上,我们绕道丹东,坐船游鸭绿江。在中朝交界的水域,皮肤黝黑的朝鲜老乡驾着简陋的小船靠近游艇,售卖烟酒等物品。交易结束,朝鲜老乡望着游客们,指指自己的嘴和肚子。导游解释,他饿了,哪位游客有吃的喝的,可以送他一点儿。游艇上很快伸出两只纤细白嫩的手,那是一双年轻女子的手,左手一袋煎饼,右手两只鸡蛋。女子的身姿和脸庞隐在人丛中,却不妨碍她那双送出关切的手定格成永恒的镜头。
⑧这女子关切之手送出的善意,宛如大山深处鲜花的篱笆。鲜花的篱笆,又与一段视频关联起来。那是几年前一个文艺节目的片段。拾荒歌者幼小丧父,少年外出打工,因贫穷和知识贫乏找不到正式工作,除了打零工,更多是在城市的垃圾桶前翻找生活。常夜露宿街头的他,到中年还未成家,甚至不知自己确切的年龄。他却一直热爱读书和唱歌,热心照顾朋友的家人。在节目中,他怀着梦想倾情献唱,眼神干净,歌声纯粹。"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有很多美丽的东西,我也想成为其中一部分。"他的善良和执著编织出的也是一道花的篱笆。我们无法洞悉拾荒歌者的人生,在视频里邂逅,却被深深感染,一下子沉静下来,对世界多了敬畏之心。
⑨白驹过隙,忙忙碌碌间,除了至亲好友,我们很难走进更多人生命的院落,也难以邀请更多人走进我们生命的居所。然而,作为世间众生,我们却可以以美好的情趣、温暖的善意,以热爱和执著等,为生命加一道花的篱笆,让路过我们生命的人,分享一片明丽,一缕馨香。
(1)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
事件 |
品质 |
亲戚邻居 |
a |
美好的情趣 |
年轻女子 |
b |
c |
拾荒歌者 |
参加文艺节目,怀着梦想倾情献唱 |
d |
(2)选文第⑥段中,"我"为何"不愿带走一朵花儿"?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请概括选文题目"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的两层含义。
(4)请你从划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结合语境进行赏析。(提示:可从描写方法、修辞、情感等方面任选角度)
(5)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故事让人感动,你身边一定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请描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写出一例,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品重珍珠,誉溢丹霞
①朱红的印泥,细腻平滑地铺在精致的青花瓷盒里,显得格外艳丽。离着几米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的中药气味,丝丝缕缕,飘送过来。
②这就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漳州八宝印泥。
③八宝印泥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创始人魏长安原先经营"源丰药店",他刻苦钻研,制成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灼伤、疯犬咬伤,但因造价昂贵,问津者无几。一次偶然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光彩艳丽,令人耳目一新。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应时上市。一时生意兴隆,广为传播,并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
④漳州八宝印泥制作工艺极为考究。其乃是用珍珠粉、辰州朱砂、红宝石、赤金粉、石钟乳、珊瑚屑、砗磲粉、水晶粉等八种珍贵药材,再加上陈年晒油和过筛后的研细艾绒,精心调配,科学加工而成。据载,仅制泥这道工序,就需耗时半年。诸粉研细之后,尚须用清泉水漂净,过箩筛,加碾,手续极为繁难。其选料之严,调配之妙,制作之精,均堪称绝无仅有。
⑤因此,漳州八宝印泥品质出众。其具有色泽鲜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烧留痕、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八大优点;存放时间也很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印泥至今仍可使用。世传古旧字画中,有乾隆御题者,其印泥凸起脂润,鲜红可爱,非用宝石、赤金、砗磲、水晶之屑,何能如此?
⑥"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则墨韵增辉",漳州八宝印泥可谓价值极高。不仅其自身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成为古玩中的尤物,对于增加书画作品的美感、提高名贵字画的身价,也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漳州八宝印泥也可作为鉴定古字画的凭证之一。如某一名贵古旧字画上印色用八宝印泥,则这幅字画必然出现在清朝康熙朝代之后,否则,出此年代之上限,必为赝品。因八宝印泥是康熙年间的产物,一些字画作伪者不明此理,以致常露蛛丝,被人识破。
⑦漳州八宝印泥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欢迎,名扬海外。清朝末年,八宝印泥已远销东南亚,后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展览,屡获大奖。日本、东南亚等地许多华侨团体为八宝印泥喝彩,赠送题写"国货之光"、"金石增辉"、"驰名神州"的奖状或银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品重珍珠"墨宝四字,加以赞誉。弘一法师亦称八宝印泥"莹润精妙,冠绝侪偶"。建国后,许多顶级画家慕名前来漳州参观,现场作画并用八宝印泥盖章。
⑧八宝印泥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奇葩,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增添光彩。真是"品重珍珠盖天下,辉映丹青满人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八宝印泥也面临销路有限、原料昂贵匮乏的危机。
(1)选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漳州八宝印泥?请分点写出。
(2)请说说选文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3)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4)漳州八宝印泥面临销路有限的危机,请阅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解决这一危机的建议。
链接材料:日前,上海老字号大白兔奶糖大胆创新,携手某法国时尚品牌推出限量珍藏版:蓝色、粉色两款兔形铁盒装奶糖,售价是普通包装大白兔奶糖的9倍。此外,大白兔奶糖新增了咖啡、鲜果、红豆等口味,还推出旅游纪念包装,畅销市场。
综合性学习。
为深入了解中国吉祥文化,学校开展"福瑞呈祥•民俗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提信息】
材料一:中国吉祥文化历史悠久。《说文解字》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来表达避邪求吉的心理;春秋时期已经有"南山之寿"等吉祥语的记载……吉祥符号、吉祥语等逐步发展成为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吉祥文化。
材料二:中国吉祥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从部落图腾到衣食住行,从传统民俗到现代商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漳州传统糕点"龟粿"以龟、鲤鱼、牡丹等图案,寄寓相应的吉祥主题;香港凤凰卫视巧妙借助象征吉祥的"凤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1)阅读材料,概括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活动二:品吉祥】
(2)请写出漳州传统糕点"龟粿"中"鲤鱼""牡丹"图案的吉祥寓意。
"龟"寓意尊贵长寿,"鲤鱼"寓意: ,"牡丹"寓意: 。
(3)仿照示例,从图②(百事可乐公司标识)、图③(吉马集团企业标识)中任选一幅,说说其在运用吉祥文化上的设计创意。
示例:我选图①.以"凤凰"命名,以神鸟凤凰构图,昭示"凤凰卫视"能给观众带来祥瑞。这种设计符合人们祈盼吉祥如意、和平安康的心理。
我选 :
【活动三:巧劝说】
(4)春节期间,小龙的奶奶要求他年夜饭一定要吃韭菜、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能说晦气的话……他烦不胜烦,向好友抱怨起奶奶的迂腐。如果你是小龙的好友,你会怎么劝说他?
阅读《断头树也有春天》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断头树也有春天
[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 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②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3)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
(4)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链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谈生命》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阅读《一本可以"喝"的书》,完成各题
一本可以"喝"的书
张君燕
①这是一本从外形看起来和普通的书本差不多的书。不过,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都赫然标注着"Drinkable Book"(可以喝的书)。
②这本书的发明者是一个叫特丽莎的美国姑娘。2007年,特丽莎到非洲旅行,发现那里根本没有纯净的饮用水,孩子们口渴了,就直接从垃圾堆旁肮脏的水坑里捧水喝。因此,当地百姓得病的几率特别高。特丽莎还得知,全球每年有6.63亿人口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净水设备而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此导致的疾病、死亡更是难以计数。作为一名化学博士,她顿生一种使命感:要发明一种消灭病菌的物质。
③经过8年反复的试验和研究,特丽莎惊喜地发现了病菌的克星﹣﹣一种叫"纳米银"的离子。为了让纳米银更方便地投入使用,特丽莎将纳米银离子嵌入纸中,做出一张史上最强的过滤纸。这是一种抗菌性极强、质地优良的黄色纸。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④这个结果让特丽莎倍感振奋。她立刻带着这种纸跑到肯尼亚、海地、印度等国家,测试了25种受到严重污染的水样,和当地居民一起试用这些纸。"难道这些水不可以直接喝吗?""为什么要用这些纸过滤一下呢?太麻烦了。""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喝水的!"当地居民的种种疑问和不配合的举动让特丽莎明白:最可怕的不是水源受到污染,而是当地居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
⑤知识的传播远比这张滤纸更重要!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特丽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用食用级的墨水,将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印在纸上,做成一本书。如此,过滤纸摇身一变,不仅可以滤水,还能传播知识。
⑥这本书的设计使用相当巧妙、便捷。这样一本看似小巧的书籍,平均每页可以过滤100升的饮用水,一本26页的书,可以满足一个人4年的饮水量!而之后的每一天,都会有人因为这本可以"喝"的书而远离死神。
⑦这个发明引来无数好评。面对滚滚而来的赞誉,特丽莎风趣地说:"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知识给人们带来一点改变,只要我们内心温暖、心怀世界,别说一本可以'喝'的书,也许我们还可以发明可以'吃'的书呢!"
(1)文中第①段说"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请结合全文,从功能和效果的两个角度说明这本书的设计之妙。
(2)联系上下文,比较以下两句,判断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说明理由。
A.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B.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大部分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达到美国的直饮水。
(3)特丽莎的发明获得无数好评,可仍有不少网友对它的成本和实际效用等提出质疑,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践,就当地安全用水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至少写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