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家丑不怕外扬》。
⑴家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们都爱自己的家,因为爱就产生了护短之心,于是“家丑不可外扬”。
⑵然而,如果爱,请真爱,真正的爱,不是隐瞒丑恶,佯装美好。“家丑”始终是“家丑”,不会因为不扬而消失,更不可能变为“家美”。所以,家丑不怕外扬。
⑶传奇作家柏杨曾说过:“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中国人,也刺痛了一代中国人。所谓爱之深,痛之切,面对隐疾,唯有直面,方能解决。
⑷家丑不怕外扬,是勇于自省,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⑸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目下,跪倒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⑹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
⑺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⑻于是,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⑼说到底,家丑不怕外扬,是对真理的坚持。
⑽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并不因为柏拉图是他的老师,而不去批评柏拉图的缺点和错误。有的人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⑾没有家丑不怕外扬的勇气,没有追求进步的坚持,亚里士多德早已“泯然众人矣”。而从整个哲学史来看,人类精神探索的脚步,或许要放慢很多年了。
⑿那么,对那些溺爱、盲爱、滥爱家的人,我们也要勇于说一句:“吾爱吾家,吾更爱真理!”如果我们坚持真理,不惧自省,我们就能拥有更美好的“家”。
⒀那么,家丑何必怕外扬?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说出其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⑹自然段“他这一跪,让德意志站了起来。”句中“站”的具体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①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选文有删改)
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③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不超过20字),再
(不超过15字),最后(不超过15字),可见该段的结构方式为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的加点词“往往”意指大多数情况或一般情况,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B.第②段以太和殿为例是为了说明太和殿在故宫是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
C.从第③、④段可看出小品建筑与大建筑的界限不明确,在建筑群中不是主要部分。
D.全文既说明了小品建筑几种特殊的形态,也简要介绍了小品建筑的特定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介绍“太和殿”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太和殿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4分)
【链接材料】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节选自《故宫博物院》)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④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根据第①、②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说什么是“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第③段为什么要提到《西游记》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情节?
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一顺序?
第④段中画线的数字能使你对科学研究产生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面一片说明文
永远的健康守护神
①大多数人都是直到胸痛或遇到可疑的肿块时才去就医,但当这类症状出现再采取措施往往为时已晚。为了尽早发现症状,需要连续不断地监测,而这项任务或许可交给手机承担。事实上,手机连续不断发出的数据流,由健康监视系统实时接收并加以分析,有助于在症状初现时便作出诊断,从而避免病情恶化。
②手机市场上各种纯属玩弄噱头的 保健类应用泛滥成灾,但少数几个优秀系统有望帮助用户控制慢性疾病或发现危险症状。美国AliveCor 公司推出的手机心电监测装置iPhone ECG是一个塑料盒,背面有两个金属电极,当使用者用双手握住此装置或将它紧按在胸腔上时,电极即可记录心跳节律。这一即测即得的心电图数据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发送给患者、家属及医生,提醒他们注意患者心脏节律是否异常。此装置拟于2012 年初通过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 )的 审批。该装置的开发者、生物医学工程师戴维· 阿尔伯特(David Albert )指出:“它不仅让人们及早获得警报,同时也省去了做常规心电检查的成本。”
③美国WellDoc 公司推出的糖尿病监测软件DiabetesManager 已获FDA 批准。病人只要将各种实时数据(例如血糖含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及服用的糖尿病药物等)输入手机,该软件便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向患者推荐为保持正常血糖水平应 采取的措施(比如注射胰岛素、吃某种食物等)。2011年 9月公布的一项实验结果证明,使用DiabetesManager 的患者,对血糖含量的长期控制状况远远好于未使用该软件的患者。
④目前这些新系统基本上仍各自为战,其中许多还停留在研发阶段。但无线健康专家认为这预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开端——未来的各种手机健康监测系统将会彼此配合,让用户和医生通过翔实的数据全面了解其总体健康状况。
⑤“按一下手机上的一个键并告诉它,‘我想看我的关键生理指标的实时数据’,这种即按即得的设想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所长埃里克· 托普尔(Eric Topol) 宣称。
⑥但传感技术是一大瓶颈。传统的血糖监测装置必须刺穿皮肤才能获得 着量血压的袖带、身上贴着胶布粘牢的电极满街转呢?好在更加方便的解决方案即将浮出水面。日本科学家近来发明了可以监测血糖含量的注射式荧光纤维,而托普尔则透露,未来一代以纳米微粒为基础,并且可与智能手机互动的多种传感器能够更加可靠地监测关键生理指标,最令人心动的是,它们还可以比传统方法更早地探测出抗体等疾病标志物。例如,能够探测所谓肿瘤标志物的传感器一旦发现目标便会通过手机报警,患者便可以接受预防性化疗,以防肿瘤细胞在体内站稳脚跟。此外,手机健康监测越简便,消费者便越有可能申请开通这种功能。2010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有40% 的美国人愿意支付一笔月费服务,让手机把血压、血糖或心率等健康指标发送给他们的医生。
⑦无线生命科技联盟(Wireless-Life Sciences Alliance) 副总裁保罗· 松尼尔(PaulSonnier )指出,手机健康监测功能一旦与基因分析整合起来,将方便我们及早解决健康问题。只要手机健康监视系统能发挥出潜力,它们就可以充当人类形影不离的健康卫士,在人们浑然不觉自己已身陷危险时悄悄地保护他们。
文章介绍了哪两款手机?
如果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目前这些新系统基本上仍各自为战,其中许多还停留在研发阶段。
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多年前,一位叫史蒂夫 乔布斯的年轻发明家突发奇想,打算让那些“毫无电脑阅历,并且也不怎么想获得这种阅历的人”体验到电脑的神奇功力,由此让我们拜托了复杂的大型计算机和冗长繁琐的命令行提示,一步跨越到让人轻松愉悦的苹果电脑和IPHONE.他的灵感永远改变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着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去,重新擦一遍。
②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冽地训斥她:“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扯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啊……”她几乎就是在低声哀哭了。
③那次,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在桌旁坐下,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说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再一次,将身子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④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们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啊?”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3块钱一包,5块钱两包……”我掏了5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才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绿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内,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住。忽然,就见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交通协管员的指挥条,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锐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着笑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聚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水瓶,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个做孩子晚饭的烧饼,或者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文中写了那几件事?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作者将这位母亲的手描写的如此细腻有什么作用?)
(2)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奔向下一桌。(“挤”、“奔”这两个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写超市的主管,我还有我的朋友以及汽车司机?
如何理解第六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
文中那些母亲真的卑微吗?为什么?

关于“方言”的主题阅读
【民间声音】
关于“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衢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衢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衢州本地话,但那种老衢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衢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这代人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衢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衢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三衢论坛”,有删改)
【学者言论】
1.“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2.“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3.“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4.“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5.“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阅读以上材料,你认为造成“孩子们不会说方言”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方言的存在价值,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意见并不完全相同。
B.【民间声音】中4楼和8楼所表达的观点是类似的。
C.【民间声音】3楼想表达的意思是方言长存于我们心中,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D.学者钱乃荣、程乃珊、封新城都是倾向于要保护方言的。

统观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衢州话。你赞同哪种方式,请运用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