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开头描写了北方三月的景色,那北方三月的景色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花较多篇幅描写春天
到来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斑驳都江镇
张劲
①21世纪的皮鞋叩击在18世纪的石板路上,踏响的并非都是历史的回声。这取决于历史对于现实的触发,以及来访者对于历史的兴趣。
②我们在三都县都江镇上流连。装饰一新的音响店里,正播放着爱死爱活的流行歌曲;缤纷的时装铺面,正叫卖着绿肥红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驳着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留下的车辙、油迹……古镇已兴奋在时尚之中。当时尚在历史上面趾高气扬的时候,历史索性埋下头去,闭目养起神来。
③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街身已经凹陷,一如老人瘪皱的脸,五官歪斜,但鳞次栉比的木房、砖房仍顽强而艰难地撑持着,关闭了近三个世纪的嘴角,默守着心中的万语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实行“改土归流”的清政府,曾在这里设立都江厅,建筑城垣,驻扎绿营兵镇守。厅城初为土城,为防止苗民造反,两年后改为石城。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设城门、城楼各四,炮台八座,城内诸般官廨齐备。都江厅所辖地界“广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间,城内再建文昌阁、关帝庙、城隍庙、万寿宫等,时“商旅出于途,汉苗杂于市”,厅城已成为都柳江上游一带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重镇。
④如今,270多年时光流去,古镇只剩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一小段城墙遗迹了。立于城楼之上,四顾苍茫。迎接我们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层峦叠嶂,剩下的便是秋阳与秋风了。秋阳下的断墙残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蜕,蜷伏在丛莽之中,任凭着野草、荆棘的蔓延与承包。浩荡秋风频频入怀,它在向来客表示礼节性问候的同时,也在反反复复地叙说着一个主题——战争与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丰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领罗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组织“斋教”义军,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统治,其根据地便设在附近大坪山上。义军数次攻克都江厅城及周边州、县,拉锯战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败。我们脚下便是当年的古战场,昔日帐前鸣战马,今朝城下泣秋虫,那些纷纭杀气,淋漓鲜血,早都交与冷月秋风了。据《三都县志》等资料记载,咸丰、同治年间上江城内常住人口约1800余户,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绿营兵士及其家属,也有经商、务农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市民。绿营兵士、商贩,多为江西、湖广等外籍汉人,家属和普通市民则多为本地汉人和世居的少数民族同胞。战乱结束后,只见“田地荒芜,人烟萧索,枯骨枕野,惨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继官员的治理,有了“城乡义冢”即“万人坟”的诞生。
⑥“万人坟”是战争创伤结的痂。它不高大,却甚有名,圆形土丘掩映在松柏丛中,站立成南门外的一道特别的风景。坟墓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当地士绅所建。据碑文显示,当时“城厢内外,尸骸遍野”,十余年无人拾捡,墓内所葬,乃收集来的“枯骨数十担”。引起我兴趣的是,这数十担枯骨,有阵亡的绿营兵官军,有无辜市民,也有不少起义军将士,而墓碑上皆以“万古流芳”颂之,以“祭扫维新”、“体魄长存”悼之。这种不分敌我、不问民族、不管阶级、不计尊卑贵贱,无论生前怎样,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坟墓里的做法,是因为白骨缠野,确实难以区分所致,还是因为本就不想区分,一律皆视之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显示胜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
⑦“万人坟”不远的冈峦上,有民族小学一所,小学就建在当年都江厅通判衙门的旧址上。它三重石阶引路,一对石狮把门,居高而立,面对碧水青山,气势仍颇为雄壮。学校前身原为厅城义学,开办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当时贵州巡抚奏准办“苗疆义学”,计划吸收苗、水等少数民族子弟入学,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义学所收实际只为城内绿营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贩子弟,与原来的设想大相径庭。到咸丰五年,罗光明义军反清战事起后,义学也就停办了。至战乱结束,“万人坟”修建之时,也恰是义学恢复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此时义学的学生,有厅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子弟。直到后来义学被新式小学取代,学校历史也与都江古镇一样地久长。
⑧我们去学校参观时,适逢学生中午放学。下课的钟声在空气中敲出了层层涟漪,秋风里有淡淡桂香弥漫。学生们正是花季少年,个个都出落得活泼可爱。他们谁是绿营官兵的子孙,谁是本地少数民族的后裔,谁家爷爷的爷爷来自赣、湘、蜀、桂、粤,谁家奶奶的奶奶来自水、苗、瑶、侗、布依,不但我们弄不清楚,就连他们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脚下的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1期)“穿过古旧的城门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们才听到了历史的短叹长吟”,这里“历史的短叹长吟”包括那些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
▲请解释第⑦节中“前者恰似一部旧书的后记,而后者,则如一册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体含义。
▲
▲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见到它奔腾不息,而无法确知其沿途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纳了多少山溪流泉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第⑥节中,对于“万人坟”做法的原因,作者说“这就只好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十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十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和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了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十五万无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里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我操你祖宗!”
塘边的人都楞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十五万无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我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2004年度中国最佳小小说》)第四自然段中“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
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们两人共同的心态和不同的心态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1)同:
(2)不同: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二自然段中,林雄“在心中祈祷”的目的是让胡局长多钓一点鱼,只要局长一高兴,拖欠的工程款就可以结了。 |
B.由于林雄勤劳朴实,又是土木工程师,因此,他才出道十年,在本地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 |
C.本文由歪风写到正气,结尾充满人情味。 |
D.胡局长从林雄身上看到人格的力量,悔意顿生,终于结了工程款。 |
E.老太太的出现使文章出现逆转,伴随着小车司机的“说”、“嚷”和“叫骂”,文章迅速进入高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龙卷风学名“龙卷”,多出现在夏季地表或海面显著增热的午后,这时空气垂直对流十分剧烈,巨大的积雨云迅速增长,在雷雨大风天气状态下,龙卷风便有可能应时而生了。积雨云前部为上升气流,后部为下沉气流,两种气流交界处,大气极不稳定,这种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涡管,像一个猛烈旋转的“大轮子”,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高速气柱,如“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自积雨云底部旋转而下。有的稍伸若隐悬挂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有的能伸达地面或水面,在陆上卷起泥沙、尘土等的,称为“陆龙卷”;在海上卷起海水的,称为“水龙卷”,俗称“龙取水”。
龙卷的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一千米左右,但龙卷中心的气压非常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所到之处,草木、尘沙席卷而上,墙倒屋塌,吸力和破坏力特强,而由于尺度很小,常见相邻两座建筑物一座被毁而另一座却毫发无损。因为龙卷风生消迅速,来去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乎无法预报。
“尘卷风”不如“龙卷风”名声大,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的晴好天气,日晒充足,地表干燥,在地表受热不均时,涡旋中心的热空气强烈上升,四周的空气则向涡旋中心急剧流入补充,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大量的尘土和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尘卷风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当然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楼群之间狭窄的空间会加速风的旋转,也可能加强对流天气。“尘卷风”的破坏力、影响范围远比龙卷风小得多,但发展成强烈尘卷风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能量也足以拔树倒屋,形成灾害。2004年8月27日,一股强烈的尘卷风突袭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工地,三幢临时设施屋顶被卷起,房子被摧毁,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龙卷风与尘卷风》,有删改)下列对龙卷风和尘卷风的比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起龙卷风和尘卷风的“罪魁祸首”均是强对流天气。 |
B.我们看到的龙卷风均是一个“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而尘卷风均是一个小尘柱。 |
C.龙卷风发生时往往夹着雷雨,尘卷风出现时却往往万里晴空。 |
D.龙卷风比尘卷风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但发展强烈的尘卷风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碰见和尘卷风生成、消亡都很突然,时间短,尺度小,近期内很难提高预报水平。 |
B.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楼群的剧增,可能会使对流天气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尘卷风形成的可能性。 |
C.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听到由远而近的巨大呼啸声,应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 |
D.发生尘卷风时,应尽快远离尘卷风可能经过的高大广告牌、不结实的临时性建筑和树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的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长大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们一起唱歌。“355-|3·2-|2·353|2--”我的泪水也顺着这些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的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小鸟和风儿的忧伤。……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哀心情。”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踹门而入时紧帖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我是一个司仪?不,我是一个被这种情景感动了的路人,是感叹者。
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旋律或词语,以及人心中美好的部分,使我想起海浪。当浪头来时,你盯住远处的一排,它迈着大步走过来,愈来愈近,就在与你想拥的一瞬间,消散了。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美好,似乎我们无法盯住哪一排浪。但可以欣慰的是,远处又有浪涌来,就像使人肠热的旋律、诗和眼里的泪潮。题目中提到的两个“高贵”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高贵”的?(5分)
答:①两种“高贵”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它们“高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听音乐或读书时泪水悄然来临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情使作者流泪?(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答:①《自新大陆》________________
②《清凉的水罐》______________
③《手拉手》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自然段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头一句领起全篇,表明作者自己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
B.第五自然段说“我”不是一个“司仪”,而是一个“路人”,说明距离产生美。 |
C.第七自然段中“海浪”的比喻意在说明作者非常希望高贵与高贵经常相遇。 |
D.文章最后一句,既收束全篇,又呼应开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 |
E、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真切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高贵”的情感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朦胧之美
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终年云雾缭绕,其险峻奇诡尽在半遮半掩之中,故有“半入仙境半人间”的飘渺意境。这种“飘渺”亦即朦胧。常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叫做“浮想联翩”。倘若有人走近去,实地考查一番,想那如仙似幻的景色必然减半,所得不过一片残山瘦水古树怪石而已。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
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而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
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
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