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
| 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
|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
|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
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 |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
| C.打破了外交僵局 |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
|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
|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
| D.国民政府改变了过去亲欧美的外交政策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 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在中国近代,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在晚清40年,强调国家控制的官商逻辑是主流,而民国最初的16年,则是管制宽松的民营经济黄金年代。到1929年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国家主义再次抬头……”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
| B.“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年代” |
| C.1929年前后,“国家主义”抬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家主义”始终对中国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