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A.明朝废除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称明清之际的小说家李渔为享乐主义大师,说他的小说“写出了心中之言”,如此评价反映李渔作品代表了
A.商品经济推动下通俗文学得到蓬勃发展 | B.鼓励市民享乐 |
C.文学日益平民化 | D.小说是明清文学的主流 |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 |
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 |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 | 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 | 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 |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D.“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认为“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作者意在说明
A.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进化思想 |
B.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民主的障碍 |
C.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提倡个性的发展 |
D.中国启蒙思想滋生,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