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B.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
C.增强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 | D.推动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
明初,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
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 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 |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可以得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信息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小农经济的产生 |
C.犁耕技术的成熟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1989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了22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20000多人次,其中,有3名 军事观察员和6名维和士兵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这说明当前我国
A.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规则 |
B.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C.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一极 |